闻一多的《死水》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怎样理解死水和死水中的现象?怎么理解本文的写法?

——本诗写于1926年4月。作者22年赴美留学,26年怀着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回国,但看到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度失望,在《发现》一诗中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根基。

附: 《发 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作者以新颖恰切的比喻破题,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比做一沟绝望的死水”,他滞塞、污秽,毫无生气,肮脏不堪。作者还故意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事物,目的是为了揭露旧中国表面的繁荣下腐朽肮脏的本质。那些红灯绿酒、珍珠罗绮所构成的斑驳陆离的世界,掩饰不住腐朽统治者的腥臭烂污。拆穿了看,偌大的一个国家只不过是“花蚊”逞凶的世界,霉菌繁殖的场所,几只“青蛙”的鼓噪鸣叫也并不能为它增添半点生气。

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和反讽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崛的意境。

“死水”再加“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本诗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的事物被描写得越美,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隐藏在华美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 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2
突出了死水的“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