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的翻译

如题所述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却回答说 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3
如梦令的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第2个回答  2018-03-30

1、《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2、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4、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10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8193547.html

第4个回答  2011-12-27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却回答说 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