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朋友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我给您推
  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也有人对他说:“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这才转危为安。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从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教训: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只凭主观猜测,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们还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办什么事都应当掌握一个“度”。事物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量上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刘禹锡先后服用的药并没有变换,只是服用量超过了限度,使得治病的良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由此看来,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学会这个本领,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然而,刘禹锡犯的错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深信不疑,对于他人事事处处设防。在这种心态下,遇事总是满腹狐疑,总怀有猜忌之心,就会把别人都当成心怀叵测的人,就会把忠言当成花言巧语、另有目的。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防范他人上,人与人之间还能坦诚相见吗?人际关系还能和谐吗?还能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吗?这也许就是我们应从刘禹锡看病所犯错误中所汲取的教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6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下面是简略版 陋室铭的故事
  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