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流泪的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朱自清的《背影》中共四次流泪: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四次背影的刻画描写,更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扩展资料: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无私的父爱,高尚的父子深情,这就是《背影》中“父与子”关系所表达的主题。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透析这人间的感人剧照,就会发现“父与子”关系的表达意义并不这样简单,在它背后,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内容。 

在《背影》里,一个为官多年的父亲的儿子离家外出之际开始父亲因自己不能送而叫茶房陪去,“踌躇”再三又决定亲自去。显然,他对“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的儿子还有着不必要的“不放心”,表现出超出等级之上的真情,深挚的真情。

而竟不惜在月台上爬上爬下,且心满意足,可见在他的心中,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早已取代了封建伦理所谓的长幼尊卑。正是在这一点上,《背影》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能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背影》中父子关系所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其思想意义。与此同时,《背影》也隐含了款款情深的儿女之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背影 (朱自清创作散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1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家道中落
2看到父亲艰难为我买橘
3年迈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与儿子分别
4可怜父亲一生艰辛,我却无以为报

悲伤的泪 感动的泪 惜别的泪 思念的泪

《背影》中四次流泪探赏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还将感动着无数的下一代读者。千古文章无非是陈情论理。可是为什么《背影》竟能如此动人情怀?除了父亲爱子的拳拳深情外,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绘外,还与“我”的情感渲染不无关系。下面就文中“我”的四次流泪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觉悲从中来。满院狼藉,一片衰败,父亲赋闲,更是增添一份伤感。这次的眼泪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思念、对家境衰落的感伤。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为后文中,父亲不顾生活的窘迫,忍着丧母之痛,执意送儿子作了铺垫。

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

丧母的悲痛、生存的危机、负债的压力,使年迈的父亲陷入了困境。可是儿子还在上大学,不仅不能分担生活的压力,还要人供养。家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年迈的父亲一个人身上。谋事对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在谋事和为儿子送行之间,父亲经过再三踌躇之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在父亲的眼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儿子更重要的了!

送“我”上车后,父亲本可以安心离开,可是细心的父亲担心儿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铁道那边的月台买几个橘子。他拒绝了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橘子的请求,执意自己前去。也许这样,他觉得更能尽到父亲的责任,更能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老父蹒跚、艰难的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体会到了父爱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我”的良知。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买橘子的背影成了父爱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读懂了父亲深情厚意的儿子,更不忍与老父辞别,更何况此时的父亲已经老态龙钟,他为了这个家庭耗尽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后还不得不出外谋生。此时的“我”可谓是百感交集:既有离别的不忍,也有为老父颓唐背影的悲哀,更有自己不能为老父排忧解难的自责!

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事隔八年,父亲艰难买橘子的背影始终刻在了“我”心灵的深处。它成了父亲爱“我”的最强有力的见证。八年后,父亲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我”不觉悲从中来,回想起父亲的一生,少年做了许多大事,不想老境如此颓唐。而作为儿子,尤其是长子,不能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内心无比愧疚。当然更多的是想到父亲对“我”的种种的好,其中最难忘就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满襟,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思念!

《背影》就这样,从一个儿子的角度,不仅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舔犊形象,而且细腻地描绘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动之情。自然,这篇文章就比那种单纯描写父爱的文章更真实、更感人。

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子女,我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作者进行对比:扪心自问,我们怎么就没有发现生活中父母爱我们的这些细节?我们为什么会漠然地把父母的这些关爱当作他们的责任、当成我们的权利?我们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现并珍爱父母的这些爱的细节?难道非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撕心裂肺的时候吗?

的确,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到:“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25
1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家道中落-------悲伤之泪
2看到父亲艰难为我买橘-------感动之泪
3年迈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与儿子分别-------惜别之泪
4可怜父亲一生艰辛,我却无以为报, 不知与父亲何时再相见-------思念之泪

我老师讲了的 绝对正确 采纳我的答案吧!
第3个回答  2011-09-25
第一次→回家感伤之泪
第二次→买橘感动之泪
第三次→离别伤心之泪
第四次→别后怀念之泪
第4个回答  2011-09-29
悲伤的泪 感动的泪 惜别的泪 思念的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