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语文教材分析

如题所述

如何进行语文教材分析如下:

一:抓住课文的重点

1、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提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提出纲要,探索精微。我们在细读课文时,应用此法探索文章的主旨妙义,进而把握课文的重点。一节课中,重点不宜过多,否则就失去了确定重点的意义。

2、例如:在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用红笔勾勒出课文的要点,“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烛之武说服秦伯与郑人盟--晋侯去之”,进而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第三部分“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军”。

3、我们备课时,不应计较过多,因为文学作品是过滤选择的结果。教师确定了课文的重(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就如同找到了一把钥匙,就如同聆听到了文章的最强音,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

二:抓准课文的切入点

1、提到上课,同事经常说“好课可遇而不可求”这句话。“好客难求”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虽任务相同,教学情境却千变万化,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不同。

2、可以说,每个教学的情境都是特殊而具体的,教学策略就应该从问题的特定情境中产生,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创设。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关键在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方可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激活课堂气氛的目的。

3、例如: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备课时,我发现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分别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等一些清新的物象,诗的第二节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诗深深打动了我,这个比喻太美、太妙了。

4、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提出“诗人为什么要把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活跃地各抒己见,很快地感受到徐志摩对康桥深深的爱和离别的不舍之情。

5、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深入解读课文,挖掘课文的情感价值,去点击、触摸到文章最核心的词、句,经由此词、句出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打通整篇文章的脉络。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有趣、有效的课堂。

三:抓住课文的矛盾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感受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

2、朱熹有句名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抓住课文中的矛盾、裂缝,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有阅读困惑,再花时间去消除。

3、例如:对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标题是“没有什么新闻”,而注释中却说选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研讨与练习”中说它是“新闻史上的名作”,这就是浮现在文本表层的矛盾,我们上课就应抓住它。

4、再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我在搜集备课资料时,发现在同一时间有三个作者为“三?一八”惨案写了纪念性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周作人写的《三月十八日的死》,我就为学生打印了这篇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发现不同。

5、这就是通过比较,制造出矛盾,有助于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享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