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词牌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吗?

如题所述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词牌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为了方便填词,人们常把词牌收录成册。古代著名的词谱有钦定词谱、白香词谱、诗韵新编等。有了这些词谱,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填词效率。
  上述便是词牌的来历。
  (复制于百度百科)
  呵呵
  现在可以说两句了
  不论是那种 大都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要是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了解
  如《雨霖铃》
  唐玄宗在马嵬兵刺死杨贵妃 平定叛乱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忽然悲从心起 以铃响的声音作了《雨霖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4
1.诗无词牌,词有“词牌”,曲有“曲牌”。一个词牌代表一首乐曲。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袁世凯等很多军阀的军歌,曲子都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一样。李白的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菩萨蛮,都是使用同样的乐曲,只是唱的歌词不一样。现在所谓的“词”,即是那些歌的“歌词”。
2.词牌本身,仅代表其乐曲而已。为了方便,取了名字,总不能用编号吧?“今天,我给大家演唱一段由柳永先生填词的000921。”不免滑稽。
3.词所依托的音乐(歌),是当时的流行乐,其乐曲来源很广泛:旧有的乐曲、外地传入的乐曲、新编的乐曲等等。旧有的乐曲,多半沿用旧的名称。外地传入曲多半会在词牌上点明其地域特征。新乐曲则以摘取代表歌词的字句为多。当某词牌有了极度著名的作品后,也有人会取这个作品的字句作为该词牌的别名。比如【念奴娇】别名【酹江月】,就是因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一尊还酹江月”。
4.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用【贺新郎】去祝贺别人新婚是很愚蠢的,因为这个词牌,声情是悲而郁的。宋人自度调【寿楼春】,这里的“寿”和“寿衣”的寿一样,与人去世有关,这个词牌是极度凄凉、低抑的,用它去祝寿,就大错特错了。
第2个回答  2011-11-04
来历: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许多词都是很有名的,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就是典型。还有的是乐曲名字,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