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幼儿解释死亡

如题所述

1、利用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来举例说明。

比如前面提到的金鱼,美国儿童生活辅导师Ashleigh Schopen说:“可以借用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跟孩子解释。比如,家里养的一盆花死了,它丧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说,它不会再吸收水分,也不会在阳光下继续生长。死亡是永恒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

美国顺势疗法临床治疗师Judith Simon Prager博士认为,父母可以带孩子看花园里死去的蝴蝶,腐烂的水果,这些都是让孩子了解死亡这个概念的好方法。甚至破裂的泡泡也可以表示生命的终结。

即使和自己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人或动物去世了,比如周围的邻居、朋友的宠物,也可以和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

Schopen说:“你和孩子讨论过几次之后,孩子会对死亡有更清晰的认识。当死亡降临在自己亲人的身上时,孩子也不会那么恐惧了。”

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2、尽量让你的回答简洁明了。

你可以说:“就像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候,他就死了,他的身体就停止一切活动了。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和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

3岁左右的孩子只能从表象上掌握这些概念,如果你用一些委婉的说法,比如说“我们失去了奶奶。”他会愈加弄不明白你到底说的是什么。

每个父母都想保护孩子远离疼痛、恐惧和悲伤,不想和孩子谈论死亡这件事。

专家认为,孩子对死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为了保护孩子对死亡避而不谈弊大于利。所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死亡”做出恰当的解释,还是需要你的智慧的。

如果是亲人去世,该怎样告诉孩子?
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不要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亲人去世了。比如“他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恐惧。

你可以让孩子在他熟悉的环境中,告诉他这个事实。

当孩子玩玩具时,你可以跟他说:“祖母去世了。她的身体不再工作,不能吃饭、走路。你也不能再看到她了。”

对孩子来说,看到父母哭泣会让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努力表现得很坚强,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真实情感。

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时候,告诉他:“我想起了外公,我很难过,不过别担心,过段时间我就会好的。”

如果你一直隐藏自己的悲伤,会让孩子误认为表达忧伤的感情是不好的,他会惧怕将它表达出来。假如他将忧伤藏在心里,他的这种情绪会带到成年以后,性格就会变得脆弱和敏感。

尽量简单的表达。

因为两三岁的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天堂在哪里,他们爱的人怎么到那个地方去?为什么没有人能去看他们?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向孩子解释,我们的祖辈那么宽厚、那么爱我们,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常常让我们开怀大笑,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幸福,他身上的这些东西叫做灵魂,他的灵魂生活在天堂里。

关于死亡,千万不要这样解释
亲人去世,家长很容易想到这些话去解释。但是孩子很容易误解。

“他睡着了,再也不会醒来”

如果你想让孩子安心睡觉,就不要将睡觉和死亡联系起来,否则会让孩子产生误解。

“上帝需要他的陪伴”

这么说会让家长感到欣慰,但是孩子却不能完全理解。如果你告诉孩子上帝喜欢谁就想带谁去天堂,那孩子可能就不想好好表现,因为他也怕上帝把他带走。你可以这么跟孩子说:“他和上帝在一起”或者“他在天堂”。

“不要伤心难过”

相反,你不应该克制你和孩子的感情。当你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伤的情绪,你其实在给他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其实不同阶段的宝宝,对待死亡的概念是不同的。

● 婴幼儿(0-4岁) , 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 4-7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 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 家长自己一定不要表现出死亡的恐惧,否则孩子也会蒙蒙眬眬地怕死。应让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不动了、不吃了、不工作了。

各国对死亡的教育。

美国: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德国:小学即开设死亡课。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什么时机解释生命话题更合适?

  清明节

  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诗,未尝不可读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就会记住了,在孩子不问时,不用讲解,有一天,孩子一定会明白诗句所有的意思。而且在这样的节日里,可以和孩子讲一些清明节的风俗知识。

  动、植物死去时

   如果家里养的小动物,尤其是孩子也参与喂养照顾小动物,那么在小动物离去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想要再看几眼,或者想要亲手掩埋,抑或想要 以自己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都要尊重并且给予我们成人的理解和帮助。这时,有的孩子会很伤心,也有的孩子不在意。但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 不一样,心理表现也不一样,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

  亲人去世时

  作为成人都会悲伤,悲伤如果被孩子看到,就告诉孩子父母是为什么而悲伤,就算孩子不能清晰明白,但是有一天,当他长大时,当他明白时,他会很自然理解。
第2个回答  2020-11-08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后,父母应学会坦诚回答,实话实说,不要为了保护孩子而编造故事,如去了天堂,去了游乐园等,这样会诱导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死亡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当你如实相告后,或许孩子会伤心,会难过,但也会帮助他可以更好的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不要过于深奥。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后,父母可以在进行解释后让他看一些大自然的生命轮回,如花谢花开,叶落归根等,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让他对死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可以跟孩子说,你看,大树的叶子在秋天就会落下,我们人也是一样,有一天也会落下。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过于残忍。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后,父母在解释时要注意孩子的情绪问题,他或许会害怕,会恐惧,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孩子,可以和孩子说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知道死亡时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也曾有和他一样的感觉,从而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若孩子表现的过于惊慌,父母应立即停止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后,父母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让其慢慢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要过于强调,那样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希望,注意书籍的尺度,不可过于血腥暴力,毕竟孩子还小,可以买一些比较悲伤的童话故事或者读一些类似于杜牧的《清明》的诗句。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证明孩子正在长大,作为父母在让孩子对死亡有初步了解后,也应告诉孩子该怎样做才可以更好的活着,让他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十分宝贵,要好好珍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任何时候都要对生活有希望。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后,父母要学会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进行解释,如若孩子年龄还小,父母只需将孩子的问题解答即可,不要过于格式化,详细化,生活中也不要将死亡作为一个禁忌话题,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感觉,甚至对生活产生恐惧。

最后要说一下,平时在观看电视,电影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死亡的镜头,父母的表现不可过于激动,若孩子年纪小,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聊天来转移其注意力,若孩子已经十几岁了,父母最好任其发展,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心智比较成熟了,对于死亡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注意事项

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说话的语气,不要吓唬孩子

不要给孩子看一些关于死亡的电影,图片等,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
父母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避免孩子过于恐惧
第3个回答  2020-11-08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就如花谢花开,是一个一个自然又循环往复的过程,孩子还小,无法理解死亡这么沉重的字眼,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读绘本。有很多优秀的绘本,并不避讳死亡本身这件事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家人和逝者之间浓浓的爱,从另一个方面描绘了生命的美好,比如《爷爷的新工作》、《爷爷变成了幽灵》;而有些绘本,则告诉孩子,怎样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一生,比如《苏菲的杰作》、《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

2.看电影。最近有一部大火的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的就是生者与亡者的故事,只要生者永远记得那些亡灵,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才不会孤单;

3.带孩子参加祭奠活动。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逢清明、过年,爸爸都会带我去祭拜祖先、给他们磕头、烧纸钱。其实这些都是形式,但是代表的是家人对往生者的挂念。

死亡不是一个沉重的课题,在带孩子学习这门课时,要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第4个回答  2020-11-08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就如花谢花开,是一个一个自然又循环往复的过程,孩子还小,无法理解死亡这么沉重的字眼,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读绘本。有很多优秀的绘本,并不避讳死亡本身这件事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家人和逝者之间浓浓的爱,从另一个方面描绘了生命的美好,比如《爷爷的新工作》、《爷爷变成了幽灵》;而有些绘本,则告诉孩子,怎样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一生,比如《苏菲的杰作》、《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
2.看电影。最近有一部大火的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的就是生者与亡者的故事,只要生者永远记得那些亡灵,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才不会孤单;
3.带孩子参加祭奠活动。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逢清明、过年,爸爸都会带我去祭拜祖先、给他们磕头、烧纸钱。其实这些都是形式,但是代表的是家人对往生者的挂念。
死亡不是一个沉重的课题,在带孩子学习这门课时,要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幼儿对于现实和虚构在没有具体的理解,所以对活着和死去没有也什么具体的概念,因而家长不要把死亡当做一个必须解释清楚的事情。幼儿对大多数的事物都是半知半解,对于死亡也同样不需要讲解的特别明白具体,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解释为去了另一个地方或者另一个世界,爱和友谊依然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