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称王的诸侯和周天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如题所述

春秋前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原来最尊贵的名号"王",在此时虽然还作为周天子的专称,但其政令已逐渐不能越出王室的所辖之地。春秋列国在名义上还奉周天子为宗主,但实际上已经相对独立,并且逐渐建立和完善自己所辖地区内的各项政治制度,出现列国并峙的局面。然而,它们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意识,各国的君主还依照周天子的分封秩序,分别称为公、侯、伯、子、男。虽然列国国君纷纷僭越周礼,按照天子规格举办礼乐,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成为独立国家的君主,有关本国的重要事务在形式上还要向周天子请示。
春秋中期,出现强国争霸的局面,周天子表里俱失,王室不再有实质和名义上的约束力了。先后形成的霸主,取代周天子为列国的盟主。这种结盟是在不干涉列国内政的情况下形成的,列国各有主权,但又必须服从盟主的征调。这样就导致列国国君的名号除了按原来周王分封的秩序称呼之外,还要视本国势力的强弱而定。例如晋就是以侯国争为霸主,进而改称公国的。
列国相互争霸,竞相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掠夺土地为主要目的的战争更加频繁,大国吞灭小国,逐渐地摆脱血缘组织的残余,向领土国家转变。

东周时期王是最崇高的称号,只有周天子才能拥有,而如果诸侯有称王的,则表示这个诸侯国已经不承认周天子对自己的领导权了
其实在春秋时期诸侯中称王的并没有几个,这其中包括楚国,吴国,越国.而春秋五霸中最出名的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礼尊周天子都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是在名义上很尊重周天子的.到战国时期,由于秦迁九鼎,东周灭,各诸侯心中再没任何顾忌,加上少数国家已经称王,其他国家(包括七雄中尚未称王者以及宋国等强国)才陆续称王。
行政上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诸侯国以及其国人以天子为共主。实权上是割据的关系,一国诸侯统治其治下所有人和土地,甚至懒得入朝见天子。但是春秋时期诸侯对于名分还是比较看重的,那意味着合法性,不然别的诸侯可以借着“拱卫天子”的名义打你,毕竟姬姓诸侯与天子同姓,名分和血统都不同。到了战国,大家心照不宣的懒得搭理天子,忙着相互争夺地盘,是以中山国这样的游牧族也可以由部族向诸侯国进化。西周被灭,也懒得有人管了。

至于周天子,从平王东迁东周建立起,周天子就应经式微,东迁不久就受郑庄公欺负,所以周天子完全是没有实力,仅剩一个空架子。

周虽然历经37王、绵延800余年,其真正统治不过300余年,主要在西周阶段。传统上认为周王权的衰落来源于内忧外患,特别是犬戎的侵略。诚然,西周晚期、春秋初期周王朝面临比较严峻的安全挑战。然而外患却使诸侯团结在以齐、晋为代表的霸权周围,直到最终秦统一六国。这说明内在因素也在其作用,祸起萧墙才是周王权衰落的真正原因。

起先周幽王废嫡立宠导致周王室内战。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申后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子伯盘为太子。太子出奔申国。周幽王于是起师围西申。西申不肯降服,与缯人引来戎兵参与周内战。结果周幽王与伯盘战败被杀。

周幽王死后,王子余臣与太子宜臼争权。因太子宜臼有弑父弑君之嫌,仅有野心勃勃的晋、郑两国支持他,被拥立为周平王。邦君和朝臣则拥立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于虢国,是为周携惠王,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场景,周廷处于严重的政治分裂之下,直到二十一年后晋文侯攻灭了周携惠王。但此后九年之内周平王仍然得不到诸侯支持,邦君与诸侯不肯朝周。在这种情况下,东迁的周平王不得不转而仰仗支持他的郑、晋和秦。结果导致郑庄公专权,晋、秦地盘扩大。后来郑周交恶,郑国的军队在葛繻打败了周恒王率领的诸侯的军队,进一步导致周王权威信的丧失。

经历过东周之初的动荡分裂,周王权的政治基础或许仍在。然而,周王朝政治并未因此安定下来。周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欲发动政变立王子克未遂被杀。周惠王二年,王子颓发动叛乱四年夏才靠郑、虢两国平叛。惠王晚年再起废嫡立宠之心,导致了王子带之乱靠了晋文公才平定。周襄王死时王室一贫如洗竟没钱安葬他。周景王死后又发生夺嫡之战,是为王子朝之乱。王子朝和王子猛各自称王。霸主晋介入支持王子猛,及其同伙杀掉王子猛。晋又立王子匄,双方混战三年之久。最终王子朝被击败逃往楚国。王子朝到楚国避难时带走了周室大量典籍,此后散逸殆尽。十年后晋国的盟友吴国大败楚国,王子朝才被杀。但王子朝的支持者又起事将周敬王赶出王城,直到晋国再次出兵,轰轰烈烈的王子朝之乱才最终平定。王子朝之乱耗尽了周室的最后一丝军事、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其后周定王三子争权先后弑君自立,这已经到了战国时代了,此时周王室已经彻底衰微了。

周天子的控制力是如何失去的,
简而言之,先是周王的土地和所掌握的武力都急剧下降:昭王南征不复,大概是全军覆没,穆王四处征战巡游,几乎是穷兵黩武。夷厉相仍政不纲,而周宣王虽号称中兴,晚期却屡战屡败,甚至到了“丧南国之师”、不得不“料民于太原”的地步,时人哀叹“今也日蹙国百里”……至于周幽王身死国亡、平王东迁,“晋郑焉依”,丢掉了宗周的广大土地和军队,实际上国力只等于中等诸侯了。然后仅存的土地还被晋文公等诸侯不断侵吞,到了战国中晚期又分裂成东西两国……衰败至此,已经全无武力可言了。

然后,两周时代实则有一个“经济重心的东移”,因为随着淮夷、莱人的退却,大东小东不断地被开发,人口急剧增长,经济重心就从黄河上中游下移到了中下游,宣幽时代,宗周的王畿已经很虚弱了,因此平王即使大败犬戎,也宁可迁都,这也是原因之一。(一说是为了躲避秦晋等国的挟持)
再次,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宗法制度的破碎、礼仪制度的瓦解、世卿世禄退出历史舞台,周王对于列国的优势越来越弱,到战国之初,基本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傀儡了——而给他们最后一击的,正是诸子百家的兴起,他们连神权、教权也一并摧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2
诸侯是天子的臣子,管辖一方的百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