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长租房成交量持续增长,是租房的人变多了吗?

近日,中国城市住房租赁智库联合自如研究院发布“2022年上半年长租房市场运行情况”调查。调查指出,在成交量和租金波动幅度方面将其与普租房市场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机构化长租房在稳定市场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

第1个回答  2022-07-19
上半年厂租房成交量的持续增长和租房的人便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仅仅是由这个因素导致与之关联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的不景气,因为房子有的多重的属性自租出租,投资的价值在买卖,市场走低的情况下,想买房子的人,首先买来投资的人就可能不买了,觉得没有升值的空间。
想买来自己住的人一方面是不一定全款买得起,要贷款又怕房价继续跌也会开始的,犹豫。
住房刚需是一直都在的,尤其是大城市,这种外来人口有杜多的地方,大家如果没有新鲜买房可是会导致租房子成为主流自然租赁市场的数据会非常的好看。
当然,疫情对租客的影响也很大,疫情反复导致租客也觉得长租的模式会更好,和租变成整租更有安全感隐私感。
普租形式下的住房环境要差很多,长租房因为是和机构合作装修家电布局物业服务方方面面都更加的专业,这就是年轻人所需要的。
相当于说年轻人虽然现在不太想买房子,但是对居住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甚至在不断的提高。辅助的模式自己去对接房东的那一种很容易租到居住环境很普通的房子。
调研之房东现在喜欢和长租机构合作的原因,有。三点也就是核心的原因,常驻可以在疫情等极端的环境下保障业主每个月按时有收益,第二常住也会让房子更有竞争力,第三省心省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长租房的一个大群体,还是应届的,毕业生。毕业生来说,他肯定会选择长租房年轻人最讨厌的就是麻烦的事。
第2个回答  2022-07-19
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常委冯奎

“住”是一个大问题。经济社会领域,尤其是民生领域的一个政策重点,就应是逐步解决部分收入较低的市民、近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等群体的住房问题。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这释放出指向性很强的信号。发展长租房,特别是机构化长租房,有多种好处,得到市场认可。租赁市场最近的走向也验证了这点。今年长租房机构的业务成交量从春节后往上走,6月份复工复产、大学生毕业等各类需求叠加,比上月增长39%。

长租房市场的需求不仅是短期的,更可能是长期的。短期需求能不能变成长期需求?这还取决于一些条件。现在看,供给侧方面需要加大培育力度。比如,需要从存量、增量两方面保证较多的房源供给;还应制定一些税收、财政补助方面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供给主体,尤其是机构主体参与。未来这个领域应有一些响当当的大品牌,能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同时,业内人士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细水长流”的长租房业务类型,应如何形成“多赢”局面等。

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涉及到青年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各项公共服务权利能否完整实现的问题。因此,长租房对个体来说是“衣食住行”几大件之一;对城市而言,是产业、人口等发展模式的问题;对国家来说就是社会稳定、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成长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在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上进行更多探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房地产室主任、研究员任荣荣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今年的高校毕业生群体首次突破千万。这批新市民、青年人步入劳动力市场,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生力量。同时,其在城市的就业与安居问题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各级政府正相继出台稳岗稳就业的举措,推动“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切实落地;另一方面,在关乎毕业生居住的租房市场上,机构化、专业化的长租房企业在面对毕业生“租房品质高标准、短期资金压力大”的情况,推出了“免押金、月付房租”的优惠举措,切实减轻了毕业生租房压力。

未来一段时期,人口向城市群及中心城市流动仍是大趋势。在“租购并举”的背景下,规模庞大、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新市民,住房观念逐渐从“在城市落脚”向“在城市长住”进行转变。因此,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尤其是培育壮大机构化长租房市场,不仅能让新市民、青年人“拎包入住”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在经济能力范围内,享受稳定的品质租住生活。

瞭望智库研究院副院长姜铁英

在“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指导下,我国的住房租赁市场取得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经验多次证明,任何一个行业要建立起规模性经营能力,都要走机构化发展道路。

从这个层面看,市场化、机构化长租房要逐步成为住房租赁市场的主力,不断盘活存量住房,发挥房屋本身应有的居住功能,才能全面提高租赁住房供给,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多元化租房需求。

今年上半年的住房租赁市场数据表明,相对于普租市场的“U”型走势,以长租房机构为代表的长租房市场则突显韧性、逆势维稳,成交量在2月~6月保持稳定提升,租金水平保持平稳,彰显出“机构化”的稳定特质。

面向未来,从顶层设计上,要从满足人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需要出发,加大机构化长租房的高质量供给,提高租赁机构的服务能力。

相关部门在充分发挥指导和支持作用的同时,对长租市场保持审慎监管的态度,通过“划定红线、守住底线”,赋予专业化长租机构更多自主权,推动长租机构进一步满足租客便捷消费、快速入住的需求,降低房东管理成本,切实解决好供需错配等突出矛盾。
第3个回答  2022-07-19
 是的,在发达国家,普通民众面临高房价问题。刚入行的年轻人无力购买房产,租房成为常态。以法国著名的小巴黎地区为例,该地区平均房价每平方米接近6700欧元,普通家庭无法承受。因此,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一般会选择在巴黎市区租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名为STUDIO的房屋(含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或与人合租,工作几年后再租大一点的房子。


  如果结婚,年轻夫妻一般会选择到郊区租房或者买房。

  根据英国社区与地方政府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至2009年,英国家庭住房拥有率为68%,也就是说有近32%的家庭靠租房解决居住问题。不过,由于流动人口多,房价较贵和按揭贷款门槛较高导致许多首次购房者加入租房者的队伍,首都伦敦的家庭住房拥有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刚刚超过60%,有将近40%的家庭租房。

  伴随上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居民住房问题得以解决,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住房逐渐退出市场,私人业主、房屋建设和中介公司提供的房屋日渐成为德国租房市场的主导。据统计,德国近六成的居民选择租房,房屋自有率仅为42%,远低于欧盟国家60%的平均水平。

  在日本,大部分单位实行与年龄挂钩的薪金制,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每年收入在300万日元左右。而在东京,40平方米至80平方米的标准住宅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74万日元,即使买一套40平方米住房也需约3000万日元。许多年轻人不仅在结婚时选择租房,即使结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也过着租房的日子。据日本里库路特公司的调查数据,日本租房结婚者比例高达67.1%,买房结婚夫妇比例仅为14.3%。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1日,在日本三大都市圈中,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都市圈、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都市圈和以大阪为中心的近畿都市圈的住房自有率分别为54.9%、60.3%和58.6%。三大都市圈的住房自有率平均为57.9%,也就是说超过四成家庭是在租房居住。

  在过去50年中,新加坡政府建造了近100万套公共住房,解决了80%人口的住房问题。公共住房即政府组屋,类似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由政府投资修建并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目前,新加坡人口近500万,全国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组屋。
第4个回答  2022-07-19

我认为是,由于疫情原因 ,部分地区经济下滑,工资低,买放困难现象加重,就出现了租房增多的现象!

租房

第5个回答  2022-07-19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等文件,推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是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径。 近日,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行业权威新闻单位,中国建设报社成立“中国城市住房 租赁”智库。该智库的目标是,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践行者、百姓住有所居的圆梦者、城乡美好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城市安全运行的守护者、建筑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围绕长租房市场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营、创新化拓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就党中央总体部署落地“最后一公里” 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政策要求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市场需求和群众呼声的着力点深度研判,理性分析,共同推动公共政策改革创新, 助力住房租赁行业行稳致远。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城市住房租赁”智库联合自如研究院发布了上半年长租房市场数据,从成交总量、业主委托模式与需求变化等角度对上半年长租房行业情况进行阐述。
一、上半年长租房成交量持续增长
二、房东倾向将房源委托给专业长租房机构
三、毕业租房需求延迟释放,整租时代或开启
专家表示,整体住房租赁市场确实受疫情影响较大,整体需求释放存在滞后。但是,结合6月数据来看,随着毕业群体租房需求释放、各大城市疫情防控向好,住房租赁市场的复苏回暖只是开始,下半年还将持续升温,其中对人才吸引力较强的一线、新一线城市以及都市圈核心城市、省会城市市场将显著升温。各大长租房企业和从业者应对行业未来发展保持信心。

面对未来的市场向好趋势,有专家建议,应当从盘活存量方面,填补政策空白,通过降低合规成本、降低税收成本、增加金融支持三重政策手段,增加对供给端的支持。在优化政策环境的同时,应加大力度培育专业化住房租赁机构,提高运营效率。对符合条件的专业住房租赁机构给予金融、税收、财政补贴等各方面支持,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赋予租赁物权,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