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这个第一问的C选项为什么错了,清雨又怎么是动态的呢?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赏析: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 (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这句话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山的寂静,以动写静。

  二、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请简要分析。

  五六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佳志士”称李明府,又说他无人可匹敌,直接赞美李明府;七八句用典,李明府让我产生了去读读楚辞的冲动,他的衣服经过兰草熏蒸,赞美李明府的文采和高洁情操:最后四句,虚实相生,表达出对李明府的高度赞美之情。

  三、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首句用一“静”字,概括出桐庐山无世俗浑浊气息、优雅宁静的特点。

  B.次句用一“零”字,化静为动,描摹出“清雨”在碧云下的飘零之态。

  C.三、四句以辽阔的“千山”与微小的“一叶”对比,突出桐庐山环境的寂静。

  D.五句的“佳志士”照应诗题中的“李明府”,表达出对李明府的赞美之情。

  E.前四句写景着力表现桐庐山的清、静,为后四句表现李明府的形象做铺垫。追问

零 字化静为动,为什么错了?

追答

在这里“零”是一个动词,飘零的零,也是飘零的意思。古诗词里有时候为了押韵也这样用字。
清雨是名词,零是动词。用一“零”字,描写出“清雨”在碧云下的飘零之态。如果老师说错,你就问他为什么,看他怎么解释的,我们错在哪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0
请看下边的图,尽管具体问法不同,但许多题都可以概括成以下的问法,核心词是“意”“境”“象”。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题目,或者阅读中国古代的诗歌,必须会通过作品形象,深入到意境中去。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崇尚委婉含蓄,喜欢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当中。所谓的“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所谓的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的描写统一起来,在这种统一当中,表现出意味隽永的意象。比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笔下所书写的就是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高洁不同流合污的梅花的形象。而意境呢,就是一组意象的统一,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既可以拎出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更容易读到浑融如一的意境。解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能抓住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会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能够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掌握一些鉴赏的词语,如萧瑟悲凉,恬静优美,壮阔雄浑,寂静冷清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体,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意象或者意境来回答作者为什么高兴或者伤感。套用上面的解题步骤,从以下角度考虑此题的答案:“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以及“愁云”当具体的意象,如果融合到一起,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这样一幅画面,可以看到,其特点是荒凉苦寒,风雪交加,可以读出其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军人,所以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抒发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所以答案也就很容易得出。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步骤,要能够找到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语,所谓的关键词语,也就是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句子,然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妙处。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必须指出,运用了哪一种表现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为什么使用的是这样的表现手法,最后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感情的效果。以上的诗歌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咏物诗,作者通过对素蝶形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情感,那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因为他恃才傲物,为人忌恨,在仕途上多次的起伏,饱受打击。特殊的人生经历决定了特定的情感,也决定了特定的表达方式,阅读诗歌要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相结合。以上所列举的三种是古代诗歌赏析的,基本的出题的方式,随着做题越来越多,积累量越来越大,题目的类型可以划分的更细。读书的过程是先要把书读厚,而后不断完成总结,把书读薄。
第2个回答  2019-12-10
1、读懂诗歌

(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

2、审读问题

(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

(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10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语文诗歌鉴赏这个是需要有一定语文功底的胃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助到你
第4个回答  2019-12-10
雨水从天而降,它本身就处在运动中,哪里看得出静止状态。追问

首联前面是静,后面是动啊?

追答

这里只就本句分析,不涉及前一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