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李白《古风》第十九首

详细的赏析、

赏析:

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开首两句先分别交代游仙之地和所置之仙。游仙地点是西岳华山的莲花峰。第一部分中间四句紧承第二句,具体地描写了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诗人任想象之驰骋,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方位地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这幅仙女飞天图,使读者看到的又不仅仅是明星仙子,分明还有愤世疾俗、超然欲仙的诗人。因此,诗人把这幅仙女飞天图描绘得越真切、越完美,诗人自己彼时彼境的心情和追求也就表现得越充分、越深刻。

第一部分的最后四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仙家卫叔卿的情景。一个“凌”字恰切地表现出鸿鸟振翮高举、奋翼飞行的气势和情状。重在表现诗人幻想超脱尘世的出世思想。

下面第二部分即全诗最后四句,转写安史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重在表现诗人关心现实、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入世思想。

这首诗用游仙体的方式来写,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诗人身在山林而心系国家和耽于游仙而又不能忘怀现实的思想矛盾,表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政治态度。

扩展资料

唐代李白《古风·西上莲花山》,作品原文为: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译文:

西上华山的莲花峰,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玉女。

她手把莲花,在空中轻轻地踩着云朵走来了。

身上云霓般的衣裳拖着长长的带子,在天空中飘拂着。

她邀我登上云台,拜见了神仙卫叔卿。

我觉得恍恍惚惚地与他们一起驾着鸿鹄,升上了天空。

当我们飞至洛阳的上空时,俯首向下一看,只见在洛阳川中到处都是胡兵。

洛阳附近百姓的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野草,而豺狼们个个都戴着官帽在庆贺胜利呢!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虽然正在宣城(今属安徽省)过着隐居生活,没有直接遭受战争灾祸,但叛军的猖獗、国家的丧乱、人民的苦难,不能不使他倍感忧虑和痛苦,此诗就是创作于这种心境之下。具体时间当在唐肃宗至德元载(756)春正月安禄山在洛阳僭号称帝以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风五十九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风·西上莲花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古风
李白(十九)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用游仙体,前十句遐想登华山,遇仙女,翔太空,遗世独立,飘飘
欲仙,后以“俯视”为转捩点,对叛军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表示愤
慨和悼念。这种反跌手法,更强烈地表达了隐居中的诗人的内心矛盾
,显示了他貌虽放旷,而根本上与人民是呼吸与共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8-03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五载(756)春。诗人目睹安史叛乱的暴行,表达自己对安史叛乱的谴责,含蓄的表露出自我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此诗最著名的两句是‘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其中素手是女子洁白的手,虚步是凌空而行,太清即是天空。诗中的明星指的是华山上的仙女,卫叔卿是神仙名。其他的你自己体会吧
第3个回答  2018-07-03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西上 一作:西岳)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