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就太太熟悉了,但是也都只是听说过,但是并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什么呢?是否和我们想的那样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以前来分析揭秘学习看看吧!

一、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朱子语类》有云: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学问;《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朱熹认为,在传统儒家经典里已经蕴含了这种思想,而自己则是将其提炼和归纳。那么,在朱熹看来,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它们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天理即合规律、合道理

过去,一般人往往会把天理解释为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不错,天理的确包含着三纲五常,但天理绝不等同于三纲五常!

天理包含事物发展的规律、道理之义。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规律的。事物运行的常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家庭生活的伦理……这些无外不是天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理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具有规律性的,是符合社会基本秩序的道理。

2、人欲——合理的欲求与无节制的欲望

朱熹的观点认为,人欲包含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合理的欲求,一个是无节制的欲望。朱熹认为,合理的欲求不能算作是欲而应把其认为是天理。因此,朱熹主张的灭人欲显然指的是后者。

因此,朱熹提出的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除食欲、爱欲等,更不是说要消灭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

那么合理的欲求(或者是说天理)与无节制的欲望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呢?

二、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朱子语类》有云: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伴而生的。而人欲的产生是因为天理没有被安顿好。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怎么理解安顿?

在我看来,安顿是人对天理的执行。对天理执行得好,那么天理就是被安顿得好。反之,若执行得不好,人欲就产生了。朱熹曾通过一个问答的形式来说明天理和人欲之间的界线。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这个问答,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天理与人欲之间的界线。正常的物质和生理需求是天理而非人欲。

一个人渴了想要喝水,饿了想要吃饭,那是正常需求,是天理。但,渴了,不仅要求要解渴,还要求要喝果汁;饿了,不光要吃饭,还要求要有山珍海味,那便是人欲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天理与人欲的界线是清晰的,但又像是一层薄雾,很容易越过。

三、那么,朱熹为何要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呢?

控制思想,重振纲纪

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南宋是半壁江山,内忧外患。在内,社会各阶层矛盾尖锐,朝政腐败;在外,又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南宋统治岌岌可危。

朱熹对传统儒家学说进行改造,并融入释、道等思想,继续发展理学思想,积极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南宋封建统治!

一方面,通过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控制民众思想。做人要安安分分,在自己的位子上做好自己的事儿,不可坏了纲纪。

同时,让民众不要有过多的人欲。有吃有穿就好,不要去追求吃好穿好!人欲少了,社会矛盾自然也就少了。

另一方面,通过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规劝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人欲,不可贪得无厌。同时,要做到顺承天理,在其位谋其政,不可败坏朝政。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天理,灭人欲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方良药。

时至今日,存天理,灭人欲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呢?

四、存天理,灭人欲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尽管,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出,但其中仍不乏合理因素,能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尊重生态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

朱熹宣扬要遏制不必要的欲望。当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让自然环境伤痕累累。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各种疾病随之而来等等。

因此,人类应该要克制自己过分的欲望,不可过分地向自然索取,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

2、国家公职人员应恪守本职,不可贪图私欲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存天理,灭私欲。这里的天理是指为人民服务。国家公职人员是人民选出来的,是要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利用人民对其的信任,来谋求不正当的私利!

因此,要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素质的培养,坚决反对和打击腐败,保持国家公职人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五、总结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的。不少人片面地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导致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但其也有积极的一面,如: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克制不合理的欲望等。这些积极的方面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而且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