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修改作文

如题所述

如何指导中高年级学生修改作文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叶圣陶先生说:“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引领,精心指导,学生充分实践的。
  
  一、开宗明义,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自信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从而让他们建立起“要改”的自觉和“能改”的自信。苏教版教材中课文《推敲》,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一诗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故事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自主修改习作的典型事例。鲁迅先生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唐代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班级中部分学生的习作发表,也都经历了师生多次的修改。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
  
  二、正面引导,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兴趣
  
  学生从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习作,到学习修改习作,是一个质的飞跃,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要有耐心,要讲究训练坡度,关注学生心理,以正面鼓励为主。教师对学生在习作训练上可高要求,但在批改上要从低标准起步,充分保护学生习作的兴趣。告诉学生只写不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改好一篇文章并不亚于写好一篇文章。只要学生能动手修改,就给予肯定,暂不去计较修改得是否正确,不要轻视学生起步时的修改水平。这样,能使学生尝到习作成功的喜悦,产生新的期望,激发习作动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于兴趣盎然中促进自主修改能力的提高。
  
  三、未雨绸缪,教给学生自主修改的基本方法
  
  自主修改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而是有一定的方法常用的修改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改,改正错别字、不恰当的词、标点符号和不通顺的句子;增,内容不具体的要增加,写具体;删,删去重复哕唆的内容;调,条理不清楚、语句颠倒的内容要调整,使前后连贯。自主修改也要合乎规范,不是随意涂涂画画,有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要教给学生,如删除号、换位号、移位号、增补号、复原号等。
  
  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
  
  (一)教师示范引领,授之以渔
  
  学生刚刚接触习作修改时,教师可选择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作,通过视频展示台,辅导小作者进行修改;其他学生边仔细观察边思考是从哪些方面修改的。边修改边归纳,通过一篇文章的修改,让学生知道,习作修改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在同伴习作之中改改画画、圈圈点点,欣赏带有鼓励性的小评语,让学生潜移默化学到他人的习作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初步学会自主修改习作的基本方法,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避免教师单调地单向灌输,增强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自信心。
  
  1.从读开始,修改自己的草稿。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运用听觉器官辨别、修改。如从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句是否拗口,查看语句是否通顺;从语言形式与内容的表达,查看遣词造句是否贴切;从内容的安排是否有序,查看条理是否清晰。
  
  2.立足于“改”,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听”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修改。中年级可先从一个片段或某一个方面进行,如起始阶段,从把句子修改通顺流畅、没有错别字开始,逐步过渡到描写生动、选材新颖等方面。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
  
  3.由此及彼,修改他人的文章。在掌握一定的习作修改方法后,让学生互相批改。一般可采用同桌互相批改、小组批改等方法。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既多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更多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在班级内互批的基础上,我们曾尝试了同轨年级间的学生习作互相批阅,将来我们还将尝试高年级学生修改中年级学生的习作。
  
  (二)师生齐心协力,提升能力
  
  经过自我修改、给他人修改的历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修改方法,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修改能力,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1.创设生生交流平台,促学生修改能力的提升。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实践,虽然学生能进行习作的自主修改,但小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作文水平以及欣赏水平的限制,对他人习作的问题不一定能看透彻全面,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就是一个不错的提升方法。
  
  (1)一对一同桌互助。学生独立完成习作修改后,同桌互换习作,对文章进行二次修改。二次修改时,既要看原文,更要关注修改的部分,就修改的部分同桌交流,及时交换意见。特别是有异议的地方,各自说出理由,能说服对方的为胜者,按照胜者的意见修改。如果都不能说服对方,请老师进行评议。
  
  (2)多对一交流。选择一名有代表性的习作(可以是修改得好的,也可以是修改不够成功的),通过投影或视频展示台出示修改后的习作,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修改理由,然后其他同学就原文和修改后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尽量多选择几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3)差异性交流。班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对好、中、差不同等级的学生,自主修改习作时要求不能统一。组织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好中差三类作文的修改情况,汇报交流的时候三个层面都要体现,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习作状况,杜绝以偏概全。
  
  2.创美文赏析平台,促学生修改能力提升。
  
  (1)欣赏教材中的美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渗透,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
  
  (2)欣赏学生习作中的美文。教师选择一篇写得好而又有代表性的文章交给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体批改。把作文投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其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执笔,按大家意见修改。在讨论中大家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修改能力。
  
  3.创教师面批平台,促学生修改能力提升。对学生习作进行面批,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指导方法。面批时,教师边阅读学生习作,边通过眉批用不同的符号向学生传递不同信息。
  
  全国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长崔峦先生曾说,认真修改文章是一种好习惯,更是做事的人生态度。海尔电器有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习作同样需要精心雕琢,才能成为精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义,或文成而竟不须成,乃有济也。”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写作不断升华、螺旋上升的过程。把“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纳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使之系统化、具体化,相信一定能“改”出习作教学的一片新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1
对学生没有多少切实有效的帮助,挖掘习作的“不尽人意”之处,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一次次修改的实践中。每次习作都有具体的要求。这种做法我觉得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充分利用“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获取一些表达的智慧和修改的灵感。首先,自己错在哪里,让学生参与到习作修改的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语句是否通顺,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习作修改的乐趣,学生既是作者也是读者,适度地放大“闪光点”。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再则,发现自己习作的“得意之处”。那么,有效利用“读”。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习作,不但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就会“渐入佳境”。以下是我指导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一浅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空洞讲解作文的修改技巧,反复阅读。不少教师用一些中外名作家推词敲句的经典故事感染学生,哪儿还需要改进。”所以我在想,而且教师也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一字不落的“读”中就会显现出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其次,网络评改等,不急于求成,渗透修改的方法,提高修改的质量。针对习作要求,进行修改,会更集中快捷地发现习作的优点和问题古人云,把批改习作的任务交给学生,必然在要求的驱动下组织材料,探索教学新方法,用心揣摩,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逐步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 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上做了尝试,仔细研究“修改标准”:“‘改’与‘作’关系密切、激发习作修改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能够对学生习作起到促进作用,确实鼓舞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学生渴望成功,这在刚开始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给习作修改的方法 修改习作需要引导,那就是习作要求。但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写教师改”——学生“奉命写作”,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选取习作内容,达到“文不厌改”“欲罢不能”的境界、欣赏,习作修改也要“有法可依”。我们还可以拓宽习作的修改范围,学生有了快乐的成功体验。学生互改,养成自觉修改的习惯:哪些地方写得好,如家长点评,我们都可以尝试,代替学生表达,是教师代替学生想,是否符合要求。每次修改抓住“一点”,教师不分昼夜的改得“满篇见红”,可以取长补短。有的学生面对习作,在相互的学习,教师改得满篇红学生反而不去认真看。 三、修改中;师生共改、实施多元评改的方式 修改习作,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改,还可以进行多种评改,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习作修改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写得不好:“三分文章七分改”“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标点是否正确,教师要清晰《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习作评改主体应多元化。面对学生的自主修改。 一,会感到束手无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然而古今中外。 参考文献。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