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功过。

如题所述

一代名君唐太宗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1
玄武门之变中,次子李世民杀兄逼宫,成为了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出兵吐谷浑,讨伐高句丽,建造中国历史面积最大的帝王陵园,无论外族如何其心必异,他是被尊奉的“天可汗”,无论行事如何有悖伦常,他的威名已经千秋万代。



为什么两个如此相似的帝王会走向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左右着朝堂和历史进程?



有时候,荒政只是放错时间的国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即便如何源远流长、群策群力,其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当杨广大费周章迁都洛阳时,祸不在此,当他凿运河造龙舟时,祸不至此,当他穷奢极欲遍建行宫时,祸因深种,当他穷兵黩武却出师不利时,已是山雨欲来。

杨广肆意地挥霍人民对他的尊崇和敬畏,却又没有给予等价的回报。他剥夺了别人生存的权利,别人自然也不会让他过得太舒服。特别是三征高句丽,劳师动众却无功而返,大运河虽然利在千秋却弊在当代。



反观李世民,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他不介意中游击水,却决不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所以他行为处事往往都有自己的限度,大兴土木在国家富强之后,出兵外国在国力昌盛之时,他搜刮敛财,却绝不会逼百姓入绝境。

当然,历史往往也在一定程度上由气运来推动。若是杨广在高句丽能大获全胜,即使当时已经内忧外患,也能救一时之弊,能给隋朝一个喘息的机会,甚至因为大振国威而一改庙堂全貌。若真如此,日后也就没有李渊、李世民什么事了。

赞赏
第2个回答  2019-01-01
功大于过,他那会让老百姓过上了衣食无忧平平安安,不用提心吊胆的生活
第3个回答  2019-01-01
功:一统天下, 在他统治期间,人民生活安乐,史称贞观之治。被后世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过:他残忍的伤害自己的兄弟。在后期统治也不是十分的朗明
第4个回答  2019-01-01
对于我来说,你是命最大的过错误,应该就是历史可以作假吧?至于功劳的话说实在的80%,赚了隋炀帝的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