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功与过

简单点,快点,最好马上!!!!!多谢了
跟这个一样
功:
1、继续推动了唐初经济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重视人才,提拔任用了像狄仁杰一类的有作为官员,在政治上比较有作为。
3、进一步加强了大唐国防力量,取得了一系列战争胜利,强化了大唐在周边和世界影响。

过:
1、重用酷吏,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
2、晚年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

  功: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过:
  1.最大的错误是篡改历史,危害巨大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过去,起居注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 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所有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这样,我们看到的历史也不断的失真。

  2.篡位:杀兄弟及其家人共一百余人,却留下弟弟的老婆,并把弟弟的老婆给上了。他的武功主要是他手下的大将厉害。治国,他的哥哥水平并不会比他差什么,贞观之治一样会出现。

  3.淫乱,他儿子学他,把他老婆武则天上了,武则天时代出现,武则天为了维护权力,不得不杀了一些心向大唐的武将,导致唐朝对外战争不断失败。唐玄宗也学他,把自己的儿子的老婆上了,而这个老婆是杨贵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无能又贪财,杨国忠因为向安禄山索贿不成,杀了安禄山的很多门客,导致安禄山反判,接者是安史之乱,唐朝死亡三千万以上, 唐朝的衰败开始。

  4.在唐已经统一全国的时候,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人兄弟家人过百,影响恶劣,王夫之说: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从此,李唐皇室的内乱、自相残杀几乎代代有,玄武门残杀之后,长沙王、高阳公主之乱,安乐公主之乱,韦氏之乱,太平公主之乱等. 最惨的要数武则天时任用的酷吏,尽诛李唐皇室。现在的李姓中,来自唐朝皇室的极少,除了武则天以及朱温对李唐皇室的屠杀,更有皇室自己人的相互残杀。

  5.刚愎自用: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差点杀了魏征, 唐太宗开始走下坡路。 贞观后期,唐太宗不再能很好地纳谏,逐渐抛弃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他甚至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战争和徭役频繁起来。贞观二十一、二十二年,唐东征高丽,西犯龟兹,西南征服了松外蛮,北边攻灭了薛延陀。征发江南、剑南民工造船,以备远侵高丽。剑南一带,扛7b县督迫严急,既役人力,复征船庸,“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官吏们还扩大征发范围,役及山僚,终于激起了雅、邛、眉三州僚人的反抗。

  6.穷兵渎武,好大喜功:看到别的将领开疆扩土,他不听劝告,亲自两次征伐高丽,部份因为将领要注意他的安全,导致征伐高丽失败,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他的军事才能最多算是中上,主要是靠他的部下。

  7.大造宫殿,奢侈腐化: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在令西安终南山)和玉华宫(在今陕西宜君境)为避暑之用。

  8.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样死于吞金,也就是自杀。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可以说唐太宗的功有的也是他的过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7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数十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但是比玄宗,乾隆等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当然,没有任何完整证据表明太宗大量歪曲历史。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第2个回答  2012-03-08
唐太宗没有重用酷吏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