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功与过

如题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

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2.开放国境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

3.政治清平 

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4.分权制度 

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5.商业发达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唐太宗李世民的过:

1.修改历史疑云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2.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扩展资料:

李世民的历史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李世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9
死了他的弟弟,还有他哥哥弟弟所有的十个儿子,全部给他杀掉了,这些事情在国内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他的名声很不好,他现在急切希望树立自己的威信,树立自己好的形象和名声,可是现在大理寺还和他过不去,还不服从他的命令,所以他对戴胄十分不满意,可是这个执法官戴胄,他很冷静,他对李世民说,陛下 您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感情和情绪,来发布旨意,您所下达的一些命令,它不是一个稳定的规范,它很可能是不公正的,而国家法律则不然,国家的法律是稳定的,是持久公平的规范,您现在要坚持信守诺言,这是小信用,而国家的法律才是大信用,您如果守大信,全国人民才会更加爱戴您,您不能为一件小事,就破坏国家的法律,李世民听了戴胄的解释以后,他冷静了一些,他想了想,确实是这样的,如果因为自己的一道命令,而毁坏了国家的法律,这样的影响更坏,而且会造成持续的深远的不良影响,因此他最终还是认为戴胄做得对,就按照戴胄的处罚,判处流刑二千里,这个案件就可以看到,李世民在皇权和国法,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能够使皇权服从于国法,,开国功臣贪污受贿,唐太宗网开一面遭质疑,党仁宏是开国功臣 ,难道他现在犯了点错,朕不应该顾念一下旧情吗,可是陛下 ,党仁宏贪污受贿,并且违反了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处死他怎么能让众人信服,,唐太宗从16岁就开始领兵打仗,他到24岁开始竞争皇位,他一向的作风是干练 果敢,正是这样一种处事的方式,使唐太宗在无意之间,有的时候就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唐太宗总是能够,主动地 自觉地进行补救,比如说他曾经处理过,一个广州都督的案件,广州的一个都督叫党仁宏,党仁宏在做广州都督的时候,贪污受贿,而且违背少数民族政策,犯下了重大的罪行,按照唐朝的法律,党仁宏是可以判处死刑的,可是李世民在处理他的时候,他想到了党仁宏,他为唐朝做过很多贡献,特别是唐太宗在开创国业的时候,党仁宏是一个大功臣,所以唐太宗没有判处党仁宏死刑,而是把党仁宏赦免为庶民,从死刑到赦免为庶民,这等于在刑法上,改变了五等刑法的处罚,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就有一些大臣向唐太宗提意见,说你这样的处罚,严重地违反了国家法律,国家法律里边虽然规定,一个功臣要是犯罪的话,可以对他进行减免刑罚,可是你最后对他判决的刑罚,过于轻了,这是一个严重违法的行为,唐太宗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这样的一个处置,是极不恰当的,于是他就发布了一道罪己诏,在罪己诏里边,他给自己定了三条罪名,,通过这三条罪名,他试图校正他没有严格执法的,这样一个过失,也要警示这些臣下,执行法律的时候必须严格,,官员替囚犯通风报信,唐太宗痛下杀手,那个囚犯是怎么知道您的旨意的呢 ,一定是张蕴古给他通风报信的,来人 传我旨意,将张运古立即捉拿归案,直接押赴刑场,,还有一个事例,是在李世民做皇帝的时候,他违背了国法,但是他及时进行了纠正,甚至通过这样一个不好的,违背国法的事件,他进一步完善了国法,唐朝有一个读书人,经常在社会上,散布妖言惑众的言语,这个人到处造谣生事,后来就被国家的官吏逮捕了,逮捕以后就准备对他进行法办,对他治罪,大理寺的一个法官,一个叫做张蕴古的法官,向李世民来为他求情,张蕴古也是李世民亲自任命的,一个大理寺的法官,李世民十分赏识他的才华,所以张蕴古来求情,李世民还是接见了他,张蕴古就向李世民说明,陛下这个人虽然四处妖言惑众造谣生事,但是您却不可以治他的罪,那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他患的是精神病,唐朝的法典有一个规定,说一个人如果要是,(患)有精神病的话,他所说的话 做的事,他自己是不能负责任的,这种人你是不应该处罚他的,如果你要是处罚了他的话,就说明你这个皇帝不够仁慈,没有遵守法律,李世民一听,说好 我也答应你,这个人如果是真有精神病的话,我就不会治他的罪,这个大理寺的法官很高兴,他觉得他的求情是产生了效果,他从李世民这里边出来,他就跑到监狱里边,就把李世民准备不处罚的,这个好消息,就告诉给了这个囚犯,因为这个囚犯是他的同乡,他们关系很好,他才要为这个囚犯求情,就在他把李世民不处罚的消息,告诉给这个囚犯的时候,监狱里边的一个重要官员,监狱长听到了这个消息,他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来找李世民,陛下听说您要免除,这个罪犯的刑罚,这事儿是真的吗,他是个精神病病人 不应治罪,这是您何时做出的决定,就今天上午,还没有来得及颁布旨意,你就来了,对了 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我是听到罪犯议论才知道的,怎么圣旨还没有到,罪犯都知道了,陛下的旨意应该是先到达监狱,然后才能由这个囚犯来接收,囚犯怎么会比我,还先接到免予处罚的命令呢,李世民听到这个事件,他思考了一下就明白了,这一定是张蕴古,把他个人的意思想法,通报给了这个囚犯,也就是说张蕴古,在我这里边求情 在那边讨好,李世民觉得张蕴古,他提拔的这个法官思想有问题,他一气之下就下了一道命令,来人 迅速将张运古抓捕归案,不用审了 直接拖出去斩了,这个人简直太不把朕放在眼里了,这个通风报信的法官,很快就被拖到长安的市中心,就给处斩了 斩首了,可是执行官把张蕴古被斩首的,这个执行令,交付给李世民的时候,当李世民知道,张蕴古已经被处死的时候,李世民又后悔了,他说我一怒之下,竟然忘记了国家的法律,按照国家法律,张蕴古纵然是欺骗了我,但是他的罪过也不至于判处死刑,李世民在痛苦反思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有错误的,自己错杀了一个人违犯了国法,另外一个方面,李世民也从制度上在考虑,他说我能够错杀一个人,为什么在法律上没有限制呢,法律上为什么不会限制,皇帝滥杀人的这种权力呢,他马上招集大臣要求修订法典,要对唐朝的法律加以修订,杀人这样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一个严格的限制程序呢,后来他手下的大臣告诉他,说在以前是有这种程序的,从北魏到隋朝的时候,有一种复核性的程序,皇帝要杀一个人的话,应该经过三次复核,然后才能杀这个人,李世民说这样的条文,怎么在我们的法典里边没有呢,李世民于是就命令他的臣下要修订法典,最后修订的结果是什么呢,唐朝的法律里边,后来增加了一个,死刑的复核程序,,,这个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死刑复核应该说在功能上是极为相似的,就是要限制枉滥杀人,要限制特别是皇帝,他的这种杀人的权力,后来我们看到,李世民提议所修订的条文,在唐律里面规定的是相当细密比如说在首都长安,他要经过五次复奏的时候,这五次复奏还不能在一天,五次复奏必须分在两天,两天经过五次复奏的时候,还要给皇帝一个考虑的时间,就是经过五次复核之后,还要等三天才能执行死刑,这三天应该说也是给皇帝,一个思考的时间,只有经过这样的一个程序,被判决死刑的囚犯才可以执行死刑,假如说司法官吏还有地方官吏,没有遵守这个程序,没有经过复核,就处以了囚犯的死刑,这样的官吏要判处,流放两千里的刑罚,如果说是经过了两天五次复核,但是没有等三天的准备时间,就执行了死刑的话,这样的官员也要判处徒刑一年,李世民所设计这个程序,就是要注重对死刑案件的限制,避免枉滥杀人,唐朝在对死刑的限制方面,是极为严格的,据历史的资料显示,在李世民统治的时期,有一年全国仅仅是,判处了29个人的死刑,当时唐朝的人口数量有两千多万,将近三千万,只有29个人被判处死刑,这样一个死刑的比例,大约是一百万分之一,(通过)这样的一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它对死刑的限制之严,它的程序还有皇帝的自我约束是及其严格的,通过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就能看出,在李世民他统治时期,他所主张的是皇权应该在国法之下,皇权应该服从于国家法律,并且他本人比较模范地遵守了,国家的法律,为后来武则天 还有李隆基,他们遵守唐律,使唐朝能够达到一个鼎盛和法制良好的一种状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2个回答  2018-08-04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
  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
  2、开放国境 ;
  3、政治清平 ;
  4、分权制度 ;
  5、商业发达 ;
  唐太宗李世民的过:
  1、修改历史疑云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
  2、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9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弑兄继位,贞观之治 唐太宗创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的功与过,让世人难以评说,,,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一个王朝,而在唐朝280多年的历史里边,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时期,被称作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为什么在李世民统治时期,能够出现贞观之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唐朝,拥有最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他继续推行了均田制,均田制为唐朝的法治,奠定了很好的经济基础,贞观之治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政治开明 法治公正,所以在整
第4个回答  2020-03-31
李世民的功:重用太子旧臣魏征,听取魏征建议,建立贞观之治。在唐朝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战争中,立下许多战功。过:听信长孙无忌等小人意见,立软弱无能的李治为太子,导致武则天篡权,大杀李姓皇族,差点使唐朝灭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