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定风波》

只回答下头的问题,回答清楚,把答案写工整 就给分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9
从词的小序来看,这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记事抒怀之作。词以作者沙湖途中遇风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道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遇雨,将小序中的“余不觉”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打树叶,沙沙作响,是客观的存在的,作者用了 “莫听”二字,将外物抛之脑后意,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那种处世不惊安之若素的人生境界。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上句的延伸,以 豪迈的气概,轻松的笔调与小令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任骤雨穿竹打叶,作者却不慌不忙,照样吟啸着徐步而行。潇洒之风宛然在目。接着由客观之景过渡到主观的“唯我”之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以反诘语气道出手持竹杖,足登草鞋,赛比骑马。借此侧面透漏出了作者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的厌恶,对现在尽管处于被贬谪的逍遥自由悠扬自得的生活的赞美,一种佛老的思想油然而生。而“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对应前面的小序来看,这句话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其自然的处世态度。其中“任”这一字塑造出了作者泰然处之拔俗者的形象,使词人烟雨中徐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词的下片写雨后天晴。由上片煞拍处的心中事折回到现实景“料峭春风”三句,写了雨后所见所感 “春风,微冷,斜阳”,“相迎”二字尤见性情,作者以旷达的胸襟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回首”三句采用双关的手法,词人满怀豪情胜慨,回望先前沐风栉雨的地方。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含蕴深邃。 “回首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寥寥的数字,不仅呈露出词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而且体现出了作者本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2个回答  2013-12-19
1、处变不惊的形象
2、“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14

苏轼《定风波》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快来学习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