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要处决死囚犯的时候,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如题所述

在观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朝廷处决死刑犯的时候,往往都是秋后问斩。这就让人有疑问了,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时间为什么要安排在秋天,而不是其他季节。我认为之所以古代人的死刑犯安排在秋天问斩,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秋天老百姓比较闲


古代的老百姓一般都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最忙的时节是春天和夏天,这时候天地里面的活儿都干不完,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干其他事情。问斩犯人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人围观,安排在农忙的时候问斩犯人,可能就没有什么人有空去看了。这惩罚犯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惩罚本身,还有教育百姓的作用。因此,问斩犯人应该要挑一个百姓有空的时候。秋后就是一个好时间,这时候秋收基本完成了,老百姓没有什么事情,正好让百姓亲自看看朝廷是怎么处理犯人的。

二、古人迷信


古代人不懂科学,迷信自然。他们看到秋天,万物都一片萧瑟,树叶也落叶归根。这个时候,问斩犯人,也比较符合这个季节的特点。而春天和夏天,植物们都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这时候去剥脱人的生命是不符合天命的。于是,古代的官府就将问斩定在秋后。

除了这两个原因,我个人认为还和秋后天气比较冷,这时候问斩犯人,他们的尸体没有那么容易腐败,也不容易传播疾病,所以他们就选择了秋后问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4

官方说法是秋季属于适合杀人的季节。实际上是因为处决犯人需要多级审理,最后交与皇帝勾决。国家那么大,各级人员处理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能一年选择这么一个时间段来最终处理这种事。当然以上都是属于普遍死刑案件。而且秋后问斩,叫斩监候或者绞监候,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死缓,不立即执行,如果运气好,有较大几率不死。罪行较严重就斩立决,管他啥季节。

按照五行的说法,秋风萧瑟,万物枯萎,属金,主刑杀,杀人正好应景。其实我觉得是古代人效率问题,比如某地居民张三杀人了按律判死刑,县令一封公文写上去到臬司衙门,臬台大人一看,这报告写的太简单了,为何杀人,凶器血衣有没有,人证谁谁谁一概没有,发回重写。

按照五行的说法,秋风萧瑟,万物枯萎,属金,主刑杀,杀人正好应景。其实我觉得是古代人效率问题,比如某地居民张三杀人了按律判死刑,县令一封公文写上去到臬司衙门,臬台大人一看,这报告写的太简单了,为何杀人,凶器血衣有没有,人证谁谁谁一概没有,发回重写。







按照五行的说法,秋风萧瑟,万物枯萎,属金,主刑杀,杀人正好应景。其实我觉得是古代人效率问题,比如某地居民张三杀人了按律判死刑,县令一封公文写上去到臬司衙门,臬台大人一看,这报告写的太简单了,为何杀人,凶器血衣有没有,人证谁谁谁一概没有,发回重写。

搞来搞去,也就到了秋天了,最后名单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一看,人数有点多啊,上天有好生之德,慎杀,朱笔一勾,杀一半留一半,张三又多活了一年。



第2个回答  2019-11-24
因为秋天万木凋零,是生命终结的时候,顺应天意吧。
第3个回答  2019-11-24
我觉得应该是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秋后的话这一段时间都比较闲了。
第4个回答  2019-11-24
是为了顺应天时,合秋冬肃杀之气,因为到了秋天万物凋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