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如题所述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一个新的理念,是对传统的只重视“字词句段篇”的摈弃,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摈弃过去一些陈旧的教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胜任新教法。
  一、确立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知识和信息的来源是教师和教材,形成了封闭的教育和单一的信息渠道。而“新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为我们拓宽了视野,因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必须开放空间,拓展内容。在教学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内校内,它要求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是广泛而丰富的,语文学科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即使是社会科学,也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文艺等等。
  二、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观念
  现代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认为,教的过程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的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的过程是教师设计引导的过程,学的过程是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现状还是以讲为主,这就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语文就是语言课,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这一学科的教学就应该是教学让学生掌握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的能力。传统教育,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其特点与弊端,与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概括的旧教育主要特点是一致的;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堂和教学法划一。其结果,学生成为“小绵羊”,成为只有奴性而没有自主性的“僮仆”,有人戏称为“太监人格”。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师唇焦舌燥,学生昏昏欲睡,还谈何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应彻底革除这种弊端。语言的学习不是单靠“讲”而能掌握的,主要靠实际操作,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训练,既要重视“训”,讲清方法要领,也要重视“练”,指导学生自己去实践,在操作过程中自己去掌握方法、要领,最后形成能力。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要研究学法。
  三、树立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观念。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终极目标是育人。语文教学不只是为升学作准备,而是为人生作准备,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要重视“人文性”,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存。语文教学不是纯知识教学,人文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民族语言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忽视人文性,必然只注重语言的形式。因此,施教者在充分考虑语言的智育功能外,还要对德育功能、审美功能、品质修养功能同样关注,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的影响,崇高形象的感染,高尚情趣的熏陶,使学生改善兴趣、动机、意志、态度、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语文学科的性质,体现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方向,是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充分体现着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利于正确建立开放性、主体性、全面性的语文教学观。观念的转变,是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语言教学教育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广其见闻,而不是“只守一乡,滞于一曲”;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才能塑造健全地人格,而不是单纯地成为考试机器。
  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一定的作品,总有一定的情。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姑且不论,即使如《苏州园林》、《我的长生果》那样的说明性的实用文,也无不浸润着作者对园艺,对书籍的或感俩、或赞赏、或感激、或喜悦的情愫。一定的作品,又总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便在于通过教师的启迪,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深化教材,准确、充分且系统地挖掘、把握作品的情致,使学生同作品所蕴蓄、透露凸现的或爱国至诚、或鞭挞丑恶、或讴歌先进、或针砭时弊等诸种情感相谐共振,获得情感上的熏染,意志上的锤炼,人格上的塑造,思想上的超越,情理上的共融。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于教材所选作品大都文情并茂,且易于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情感加以陶冶,所以,教师应在吃透大纲、教材,研究学生共性及个性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法,合理、有效地实施教学。关于这一点,赞可夫说得极为精辟和具有指导意义。他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怎样感知教材进而披语词以入情呢?指导学生在掌握作品结构、揣摩作品思路、感情作品语言的基础上,“认真看看,用心地想想,作到对这样东西了然于胸中”,或如前人所言,“先寻着主脑处,然后看他用意之紧,用笔之变,用字之有骨,用句之有脉,则不难心领神会而得其解。”如此切实加强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思维、双基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提高、丰富学生的审美和情感,感情作品的内在的、多元的音韵,就不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把握整体能力。
  五、授之以渔,提高其分析概括能力。
  作家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固然多种多样,而且各异,然而有规律可寻。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探究规律,刻意训练,使学生终生受用。这既是语言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未来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具体情况,按照针对美学的理论,通过或推理,或演绎,或归纳,或综合等的方法,因文施教,给予方法的指导。例如同说明文的顺序大致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相类似,作品中的情,或显豁,或隐晦,或平淡中见奇崛,或婉曲里带直白,诸此等等。指导学生捕捉住情思与文路,便能如前所言是寻着了“主脑”,尔后其用意、用笔、用字、用句等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缘由,抒发哀痛之情,引出对母亲的回忆,主体部分,紧扣母亲勤劳一生来选取材料 ,表达中心,抒发主旨。尔后把爱母亲和爱劳动人民结合起来,把让“所有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作为报答母亲深恩的方法,从而使文章感情升华,主题深化。学生在品味母亲一生的美德时,受到感染,得到启迪,进而锤炼其品行,磨炼其意志,铸就其情操。复习课上,指导学生将此文与《背影》、《藤野先生》等,逐一比较,学生明白了作者宣怀表致的思路、方法,明察了用意之或深沉,或热烈或低回等不同特色及作用,经过反复训练,不断感悟,经常总结,渐渐地他的语文整体把握能力就会暗长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