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哪些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

一起品读《三字经》中那些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当年,孔子开着私家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看见一小孩在大道上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下车询问:“小帅哥,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都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xiàng tuó)。”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什么水里没有鱼?什么门没有闩(shuān)?什么车没有轮?什么牛不生犊?什么马不产驹?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什么女人没有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枝?什么城里没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闩,人抬的轿子没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0
苏洵发愤:出自《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第2个回答  2019-05-10
《三字经》中记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宋朝的文学家苏洵,号老泉,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他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读书。
第3个回答  2019-05-10
负薪挂角:出自《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第4个回答  2019-05-10
韦编三绝--孔子(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编蒲抄书---路温舒(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苏秦刺股---苏秦(头悬梁 锥刺骨 彼不教 自勤苦), 孙康映雪---孙康,车胤囊萤---车胤(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李密挂角---李密,买臣负薪---朱买臣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苏洵发奋---苏洵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