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五仪解》的译文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第七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选择鲁国的士人,用他们治国,请问怎么选择录用呢?”
孔子回答说:“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以现代的生活习俗而生活,却穿古代的儒服,舍弃这样的做法俄走不同道路的人,不是很少见吗?”

原文:
曰:“然则章甫絇履,绅带缙笏者,皆贤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于食焄;斩衰管菲,杖而歠粥者,则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译文:
哀公说:“如此,那么带着礼帽,穿絇头鞋,衣带插着笏板的人就是贤人了。”
孔子说:“那倒不一定。我刚才说的话,并不是这个意思。那些穿着礼服,戴着冕、乘坐车的人,心思不在鱼肉上;穿着毛边麻布丧服,穿着草鞋,拄着棍子喝粥的人,心思也不在酒肉上。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以现代的习俗生活,却穿着古代的儒服的,我说的是这一类人。”

原文: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译文:
哀公说:“好呵,全面说说吧。”
孔子回答道:“人分五个等级,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分清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网罗无遗了。”

原文:
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
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译文:
哀公说:“请问什么样的叫庸人?”
孔子回答说:“庸人,心里没有善始善终的规划,口里也说不出让人铭记效法的话。不懂得择贤交友,不知道努力做事,来稳定自己的地位,小事清楚,大事糊涂,不知道该做什么,只知随大流。不知道自己该把握什么,思想由感官支配,这种人就是庸人。”

原文: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译文: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
孔子回答:“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各种善行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处世方法。所以他们知识不一定广博,但一定要审查所知道的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弄清是否说得在理;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道路是否正确。在自己的智能范围内能明白事理,并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行事时能遵循事理,那么就像生命和身体不可改变一样。富贵不认为是自己的益补,贫贱也不认为是自己的损失,都能正确对待。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原文:
公曰:“何谓君子?”
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译文:
哀公说:“什么样的叫君子?”
孔子说:“所谓君子,说话重视诚信,心中不怀怨恨。有仁义的品德却不夸耀,思想通达,说话不专横,xing动专一,自强不息。xing动缓慢的样子,好像可以超越却始终追不上,这种人就是君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