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在逐客令事件中,究竟是如何巧妙说服秦始皇的?

如题所述

李斯在“逐客令”事件中,之所以能说服秦始皇,主要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打比喻、列榜样”的手法,使得刚愎自用的秦始皇改弦易辙。

一、秦朝的“逐客令”事件的前因后果

秦王嬴政登基后,秦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虎视天下,意图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六国岂肯束手待毙,虽然在军事上无法与秦国抗衡,于是各显其能,以各种名目派遣间谍和说客,往来秦国,有的刺探秦国军情,有的用各种手段实施破坏。

《史记》记载,韩国国君派遣水工郑国来投奔嬴政,建议嬴政在关中大规模兴修水利,开挖规模浩大的“郑国渠”,名为帮助秦国发展农业,实则借此消耗秦国国力,拖住嬴政的注意力,延缓其对六国的进攻。这就是著名的“疲秦计”。

嬴政觉察之后,勃然大怒,认为六国的人凡是在秦国游学做客。任职当差的,个个没安好心,“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下令驱逐一切在秦国的其他六国之人。大臣李斯祖籍楚国,也在被驱逐之列。为了保证自己的职位,也为了秦国的未来,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献给嬴政。

二、李斯是怎样说服秦王的?

李斯并没有干巴巴地讲一堆大道理,而是采取了生动传神的“打比喻、列榜样”的方式。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代国君为榜样,他们都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放手重用各国贤才,才取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的效果。假使这四个先王都驱逐外国人才,“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秦国又岂能强大如斯。

接着,李斯采用“打比喻”的手法,指出秦国皇宫中诸多宝物,“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没有一种产自秦国,却都能为秦国所用,壮大秦国的声威。

如果皇宫中除了秦国的东西其他一概不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那秦国皇宫必将黯然失色。

秦王嬴政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立即醒悟到自己的错误,听从了李斯的劝告。李斯显示了卓越的文采和超群出众的说理技巧,能成为秦国宰相,确实实至名归。如果没有李斯的这番劝谏,秦国能否一统河山还是个未知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7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秦缪公这些厉害的君主都因为有客卿的帮助才能成功,所以秦始皇打消了驱逐客卿的打算。
第2个回答  2020-07-01
李斯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第3个回答  2020-07-01
李斯列举了秦国门客对秦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强调人才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让秦始皇幡然醒悟,把被驱逐的门客都请了回来。
第4个回答  2020-07-01
他举证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秦国的强盛离不开这些客卿的功劳。用大量的比喻说明,逐客并不恰当,最后说秦国的强盛必须要招揽各方面的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