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李陵?

如题所述

李陵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他投降匈奴的事情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一时之间到处都是辱骂他的,虽然李陵的投降更多的是时势所逼,但是后来李陵全家被杀也让李陵从此对于大汉失去了信心,从此就留在了匈奴。
  纵观李陵的一生,他少年得意,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作战凶猛,是当时少有的猛将,而当时的主将李广利相比而言战功一般,根本就不能和李陵相提并论,而李陵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不想屈居在这样的人之下,所以希望自己建功立业就自领了5000兵马去侧翼攻打匈奴,分担主将的压力。本来这个想法还是可行的,只要有着足够的军需支援,李陵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从史书上可以看出来李陵虽然只有5000步兵,但是面对着匈奴单于的8万大军都打得有声有色,且战且退,杀敌无数,自己也战死2000多人还不曾溃败,这样的战损还不投降的在古代的战争中已经非常难得的了,那时候往往战损超过一成军队就会溃败,而李陵率军死伤几达4成依旧是勇猛作战,井井有条,几次打得匈奴想要撤兵,要不是后来军中出了一个叛徒逃到匈奴之中将李陵军中粮草用尽的现状告诉了单于,说不定匈奴就撤兵了。可见李陵作战的勇猛和用兵带兵的出色。
  而且后来李陵即使投降了匈奴也不曾做过什么损害大汉的事情,要不是汉武帝听信谗言杀了李陵的全家,李陵很有可能为汉军里应外合消灭匈奴,而且后来有人劝李陵回去的时候,李陵就曾经说过回去容易,可是就怕再受侮辱,可想而知在李陵心中他作战不利被俘虏是不得已的,而全家被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让他已经再难回头,可见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名誉的人,不想背负着再次背叛匈奴的名声。
 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一直以来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有的认为李陵背叛了大汉投降匈奴而且之后还不愿回到大汉是不折不扣的叛徒汉奸,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李陵当时是迫于无奈为了保住有用之身再为汉朝效力,但是因为被汉武帝杀了全家就不得不真降了匈奴,即使之后也不曾起兵和大汉交战过,可见李陵心中还是向着大汉的只是全家被杀的影响让他再也不愿回到大汉了。
  史书上关于李陵的记载大多都是比较正面的,认为李陵虽然战败投降也不失为一个战功赫赫的好汉,所以现在的人大多都是比较敬佩李陵的。
  李陵是西汉中期有名的大将,他战功赫赫,以5000步兵大战8万骑兵都不落下风,直到打到了弹尽粮绝的时候才不得已投降保留下自己的有用之身,以便日后和汉军里应外合,但是因为汉武帝杀了他全家,李陵觉得自己遭受如此大辱就再也没有回到汉朝的领土,在历史中李陵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他的传奇故事也经常被人传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4

首先要知道的是:船山先生《读通鉴论》里的论,都是有所指的,都与当时明朝的形势有密切关系,单单当作历史人物事件评论来看是不对的。
其次,研究古人的思想,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否则就成了黄侃先生说的“凌虐古人,欺骗今人”。如现在常见的离开宋金对峙、人民涂炭、汉奸遍地的历史去批判“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认可上述两点,就知道王夫之先生的话是不错的,是有背景的,背景就是明末许许多多文武官员的所作所为。
如果单从历史角度看,李广也好,李陵也好,个人的命运很不幸,受到的待遇极不公正;从《汉书》的记载看,我觉得李陵投降开始的确有目的,后来的痛苦也是真实的,否则那首“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的歌根本唱不出来。
我自己每读《汉书》、《通鉴》,到李陵的时候会翻过去,因为光想起来就非常心酸难受,大男人看书看哭就不好了。汉武帝雄才大略,但雄主往往有刻薄寡恩的一面。武帝对李家很不好,李家三代人的悲剧与武帝有很大关系。“五千荆楚奇材剑客”对阵八万匈奴,转战数百里,最后大半牺牲,李陵不该负主要责任,汉武帝后来也反应过来了。
至于王夫之先生最后连岳飞的军事才能都拿出来当缺点讲,我就不吐槽了,还是那句话,先生有所指,而且很可能就是指袁崇焕(当时顶着奸臣汉奸逆贼的帽子,王夫之先生的评论算客气的)否则成了地地道道书生讲武、纸上谈兵了。
李陵,是优秀的忠诚的军事将领,和有忍辱负重能力的大丈夫,只是遭遇的时代不好,运气不好。

第2个回答  2017-10-14

1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做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堠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2 以名誉动人而取文士,且也跻潘岳于陆机,拟延年于谢客,非大利大害之司也,而轩轾失衡,公论犹绌焉,况以名誉动人而取将帅乎!将者,民之死生、国之存亡所系者也。流俗何知而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为之扼腕。浸授以国家存亡安危之任,而万人之扬诩,不能救一朝之丧败。故以李广之不得专征与单于相当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系其心,而漫有云者也。
广出塞而未有功,则曰“数奇”,无可如何而姑为之辞尔。其死,而知与不知皆为垂涕,广之好名市惠以动人,于此见矣。三军之事,进退之机,操之一心,事成而谋不泄,悠悠者恶足以知之?广之得此誉也,家无余财也,与士大夫相与而善为慷慨之谈也。呜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讥仅此耳。可与试于一生一死之际,与天争存亡,与人争胜败乎?
卫青之令出东道避单于之锋,非青之私也,阴受武帝之戒而虑其败也。方其出塞,武帝欲无用,而固请以行,士大夫之口啧啧焉,武帝亦聊以谢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广深矣。不然,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而武帝何以收绝幕之功?忌偏裨而掣之,陈余以违李左车而丧赵,武侯以沮魏延而无功,而卫青何以奏寘颜之捷,则置广于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将将之善术,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测,固矣。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广死之日,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广之为将,弟子壮往之气也。“舆尸”之凶,武帝戒之久矣。 
 岳飞之能取中原与否,非所敢知也;其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胜任之在此也。受命秉钺,以躯命与劲敌争死生,枢机之制,岂谈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欢慕者所可任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