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来源于谁?

东坡肉来源于谁啊?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组织民工在西湖筑了一道堤。能使四周的田地不怕涝,不愁旱.庄稼连年丰收。着实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为了感谢苏东坡.那年过春节,城里男女老少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盛情难却,便收下了猪肉。叫人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按民工的花名册,挨家挨户把肉分送给他们过年。老百姓看到苏东坡不忘民工,越发爱戴他,把他送来的肉叫“东坡肉”。吃起来更觉味道鲜美。
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也把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东坡肉”的牌子。牌子一挂出来,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肥猪都不够卖。别的菜馆看得眼红,也都学着做了起来。一时间,大小菜馆,家家上市东坡肉。
再说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朝廷中的那班奸臣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听说他受到杭州老百姓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个御史,乔装改扮到杭州,诚心来找苏东坡的岔子。
那御史到了杭州,在一家饭馆吃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过来一看,头一样菜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点这个莱。”
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家家菜馆都有。于是,就把杭州所有菜馆的菜单,统统收集来之后,便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贪赃枉法,坏事做绝,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皇帝问:“你怎么知道?可有什么证据?”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也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一道圣旨,将苏东坡革掉官职,发配到海南去。
苏东坡革职充军之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象过去一样赞扬他,把他疏浚西湖筑的堤称为”苏堤”,还把东坡肉公推为杭州第一道名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5
众所周知的典故,说是苏东坡谪居黄州,发现猪肉在当地不大受待见,不仅富人不吃,穷人也不大会做,弄熟的猪肉都肥腻得很,老苏就自创新法,把半肥半瘦的五花肉放锅里小火慢炖,做出来居然鲜美无比,便把此法推荐给朋友们,于是“东坡肉”的叫法就流传开了。该典故另一版本是在杭州,说苏东坡曾带领杭州人民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尽,纷纷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东坡面对成堆猪肉犯了难:那么多猪肉,三天五天吃不完,放坏了怎么办呢?后来灵机一动,让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老家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将肉分送出去。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东坡肉”从此越传越广,越做越精,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显而易见,俩版本大不一样。前一版本中“东坡肉”的做法原始得很,不过是水煮慢炖白切肉,两千年前就流行了,苏东坡脸皮再厚也不敢说那是他的首创;后一版本固然让“东坡肉”精致了一些,也没什么稀奇之处,很难让人相信在老苏之前前赴后继的大厨和美食家们竟然发明不了红烧肉。而且翻遍东坡文集,从来他就没提过什么红烧肉或者与红烧肉相似的烹调方法。所以这两种说法就像大多数传说一样,都是别有用心或者信口雌黄的胡编而已。
不过苏东坡确实把猪肉的地位提高了一个档次。老苏在世时果真亲手做过猪肉,其做法挺原始,用他自己的话描述,叫作“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侯足时它自美”(苏轼《猪肉颂》)。其整个过程除了“小火慢炖”四个字,毫无秘诀可言,而且“小火慢炖”早就是众所周知的煮肉要领(大概除了黄州人不知道,或者黄州人早就知道,而老苏以为人家不知道),也算不得什么秘诀。
然而苏东坡这人挺容易自我满足,而且很爱吹嘘,他做熟了这道白水煮肉,一尝味道还行,就兴高采烈地写下《猪肉颂》,又是给朋友发邮件又是向邻居炫耀,每见一个说上话的就拉着人家比划怎么怎么做猪肉。鉴于他名气太大的缘故,他煮猪肉的要诀也随着他的自我宣传和Fans们的帮同传播而名扬天下,“东坡肉”的称呼就应运而生了。猪肉本身也因为跟苏东坡攀上亲戚而有了风雅之意,从此少了些骚烘烘的猪毛味儿,多了些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旷达气息。
现在走红于全国各地酒楼的东坡肉自然不像苏东坡本人煮的那样原始而粗糙,在做法上也跟苏东坡没有了任何传承关系。大厨们做起东坡肉来自有主张,或者是湖北派,黄酒炖猪肉;或者是杭州派,做成了红烧肉。到现在为止,我也尝过几家很有名气的餐饮连锁企业所做的东坡肉,假如在那道菜端上来之前,您一棍把我打晕,然后再把我弄醒了去吃,您再问我那是什么肉,我永远也尝不出来它就是东坡肉,坦白地讲,它与别的红烧肉或者黄酒炖肉没有一点儿区别,毫没体现出东坡肉应有的特色。事实上除了“东坡肉”这个名字,以及名字背后的那俩传说,它也不会有什么特色。当然,不止是东坡肉,别的文化名吃也这样,除了文化,不会有其他特征。
苏东坡本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他在世的时候,人人都说汧阳(今陕西千阳)猪肉好吃,风味独特,与别的猪都不同。老苏便让下属去汧阳买两头回来,同时遍撒帖子,请同僚和朋友们来尝汧阳猪肉。去买猪的那位下属倒是把正宗汧阳猪买回来了,赶猪回来的路上喝得大醉,又让猪给逃了,只好在别处随便买两头代替。下属回来后把实情告诉了东坡,东坡不动声色,让厨子把那两头猪宰了,照常开办“汧阳全猪宴”。酒席上那些吃客们边品尝边赞不绝口,说汧阳猪就是汧阳猪,滋味果然不同寻常。最后老苏说:“诸位,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今儿个咱这猪,还是隔壁肉铺的。”大伙那个害臊啊,老脸都憋成了猪肝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16
东坡肉并不是因为苏东坡爱吃才命名的!

"东坡肉"的来历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附带送你它的做法:
东坡肉
配料: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拍松)50克、酱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10块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5分钟取出洗净。
2、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化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
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 猪肉选以金华"两头乌"乌猪为佳。
2、 100克葱其中50克打葱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25
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试,因为写诗得罪了朝廷而被降职,下派到湖北黄州,到了黄州后,他自称为“东坡居士”。

“居士”是对那些住在家里的佛教徒的称呼。居士信佛,但可以不受佛教一些戒律的限制,所以自称“东坡居士”的苏轼虽然看破红尘进入佛门,但肉还是可以吃的。

当过大官的他,仍爱好美食,却没有心情去酒楼饭店,便亲自动手来烹调了,由此排遣寂寞与烦闷。

文人出身的苏东坡是个手不释卷酷爱书画的才子,他既要烹调美食,又要写写画画,为了兼顾,他采取用文火炖肉的办法,以便一边照看火候,一边写他的文章或者摆弄他的画笔。

在多次实践之后,他总结了一个最佳的烹调方案,使他享受了无穷的乐趣。

在黄州这段时间里,苏东坡还提笔写了一首“食猪肉”的诗歌,说明他当时的体会与心境: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于“苏东坡”这篇“食猪肉”诗歌的传播,他的这套独特的炖肉方法也被人们看好,老百姓使用他的名字命名,“东坡肉”也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然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第4个回答  2020-05-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