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比兴的象征性与系统性

离骚的比兴的象征性与系统性

离骚的比兴的象征性与系统性
能详细就尽量详细分析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中有些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王逸首次看出了《离骚》与《诗经》在比兴手法上的密切关系,还是很有眼力的。

一是比兴手法具有丰富性。《诗经》作品多为短章,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这些作品篇幅本来就很短小,兴句就一般只用在诗的开头,比法也只存在于某一单句之中,由于是民间无名歌者的创造,所以这种比兴是原始的、零碎的。但《离骚》就不是这样了。《离骚》中的比兴比这要丰富得多。本来,《离骚》的篇幅就具有一定的长度,这就大大增加了它的容量。在《离骚》中,仅香花美草就有二十五种之多,此外还有不少的杂草、动物、服饰、男女恋人、媒人等等,使比兴呈现出一种无比的丰富性。

二是比兴手法具有象征性。《诗经》中的比喻和起兴大都比较单纯,它们所涉及的事物往往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某一客体,这些文事物有的与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有的还没有这种关联。《离骚》中的比兴就完全不是这样。在《离骚》中,比兴所涉及的事物与全诗的内容水乳交融,合而为一,不易分开。这些比兴意象汇合在一起构成总体艺术形象,充满了象征意味,如果抽去这些比兴意象,《离骚》也就基本上不存在了。

三是比兴手法具有系统性。《诗经》中的比喻和起兴在一首诗中只是某种片断的意象,它们或在开头,或在篇中,往往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但是在《离骚》中,各种不同的比兴意象都组成了相应的系统,而且这些不同的系统往往还错综交织,层出不穷,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象。

如对楚王的称呼,不同的提法包含着不同的意义,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一般来说,“美人”、“灵修”带有褒义,包含着希望;而“荃”则隐含着指责的意味了。又如服饰,香花美草是主要的穿戴,再加上高冠、长剑和玉佩,把个诗人打扮得琳琅满目。

还有《离骚》中最不同凡响的要数男女恋人体系和植物体系这两个比兴系统了。它们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包含着无比丰富的意蕴。

先从男女恋人体系来看。诗人以女子自比为出发点,又以男女恋情比喻君臣关系:“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再进而以媒人比喻政治上的中介人:“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进而,诗人又以心众女妒美比喻群小害能:“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最后,又以女子失恋比喻被谗见疏:“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再从植物体系来看。诗人先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品性,再把它们比喻成贤德之人:“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茝?”既而又把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扈江离与僻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接着,诗人又把培植香花美草比喻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当然,以下香花美草的芜秽就是比喻弟子的背叛变质了:“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另外,杂花恶草也成了小人的代名词:“薋菉葹以盈室兮”,“ 榝又欲充夫佩帏。”当然,这还要包括茅,包括萧艾。

以上男女恋人体系与植物体系在《离骚》中是互相交织出现的,这两个比兴系统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显示出巨大的比喻,象征功能。

五是比兴的自觉性。在《诗经》中,比兴是民间口头歌者所运用的形象思维方法,它的单一性和偶然性说明这些比兴的运用一般来讲是不自觉的现象。屈原的《离骚》却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比兴手法了。诗人显然是以《诗经》中的比喻、起兴为借鉴,再根据自己抒情的需要加以改造和扩充。他就是这样自觉地学习、继承前人的艺术创作经验,并以自己的实践,大大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范围,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02
《离骚》中,作者的揭露、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四个方面:

1.屈原揭露批判党人,痛斥这些贵族群小违背真理正道,追逐邪恶,不顾国家的安危,只顾自己苟且享乐,苟合取容,营谋私利,专佞弄权,嫉贤妒能,把楚国引入危险的境地。

2.批评楚王糊涂,反复多变,听信谗言,不能明察。

3.批判揭露那些背叛者

4.批判和揭露整个社会的黑暗

在诗中诗人塑造了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这篇诗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情感,具有崇高理想,富有好修精神和高尚人格的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在作品中,作者用奔放的感情,奇丽的幻想,美丽的文采,新奇的比喻,惊人的夸张,瑰丽的神话来塑造这一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理想,对美好品德的强烈追求。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比喻、象征着君王,或是自己。另外,《离骚》篇幅宏伟,布局缜密,句法上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瑰丽的词藻,绚烂的文彩,也是其艺术上的特色。

第一部分写诗人的回顾,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完全写实的。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是大量地运用比兴手法,造成一些幽远的意境,运用一些新奇的比喻、夸张,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斗争。

在这一部分,比喻再也不象以前的诗歌是单纯、独立的,而是一个接一个的,系统的来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它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

在后半部分写诗人的追求,就不止于前部分用比兴手法组成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而是驰骋于幻想、虚构的境界,运用神话撰成新的情节来抒写作者爱国的激情,好修的精神,失望的苦闷。

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通过自己自由想象,使这些神话传说,不受原来故事的束缚,服从于一个新的主题,成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构成了层出不穷的动人的场面,使得这一抒情诗也有着一定的故事情节,变化多端,波澜壮阔。 两次远逝,也是一种象征。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 为比喻求明君和志同道合者,他虚构了 追求美女, 扣帝阍,求天女,访神女,追宓妃、佚女,一个接一个系统的情节,展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全过程,然 最后全失败了。求女在诗中象征着对明君贤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这两个情节,象征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

两次上天下地的出游中,出现了众多的神话中的人和物,如太阳神羲和、月神望舒、风神飞廉、雷师丰隆、西皇、帝阍,还有玉虬、鸾鸟、飘风、云霓、飞龙,还出现了不少神话中的地名,如悬圃、咸池、白水、阆风、春宫、天津、西海、赤水,等等。这些神话故事的创造性的运用,使其幻想更加自由,具有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强烈的抒情与故事情节相结合,使得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比喻、象征着君王,或是自己。前者如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 后者如 “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如:用众多香花香草作为食物、服饰,象征自己加强培养崇高的品质;用种植香花香草作为培养人才的象征;用众芳枯萎象征人才变质的可叹情境;而用群芳集萃象征圣君贤王的周围集聚着贤圣治国之士;以“佩缤纷之繁饰,芳菲菲其弥章”与“薋菉葹以盈室”对比象征抒情主人公的高洁和党人的卑劣。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