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是冬令补好还是夏令补好呢?

一直是冬令补的叫多,现在又流行于夏令补,如何选择呢?

中医上讲:天气冷了,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开始像冬眠的动物一样收起来。这个时候进补效果明显,营养成分不易流失。

进补后储存较多的能量,以用于天气转暖后身体的消耗。

而夏天是身体各方面机能非常活跃的时期,消耗巨大,进补效果不好。

冬天宜藏,藏起营养,所以冬季进补效果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9
当然是冬天进补好的了,夏天人体的胃处于收缩状态,不适宜大量的进补,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夏天就要吃些清淡的,就是这个道理的。”

不过,秋季进补要注意“四忌” 一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在夏季里,人们由于喝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这时候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于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二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好的滋补品。 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三忌越贵越好。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补品也是不同的。价格昂贵的补品如燕窝、人参之类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每种进补品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应以实用有效为滋补原则,缺啥补啥。

四忌只补肉类。秋季适当食用牛羊肉进补效果好。但经过夏季后,由于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因此过于油腻的食品不易消化吸收。另外,体内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堆积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
第2个回答  2019-12-29

一般选择冬季补身体比较好,因为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所以在冬季补身体比夏季更适合。但是夏天一般都选择治病,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第3个回答  2019-12-29
中医就主张冬令进补。
冬令进补这个概念我认为有一个时代局限在里面,主要是碍于以前的社会条件。我们是农业社会,农民春天要播种,夏天要耕田施肥,秋天要收获,都是在繁重的劳动阶段。只有冬天么,东西收回来了,准备明年的再生产,人么也舒服些了,这时候就有空来吃一点营养物质,把身体调节好。所以中医就提倡冬令进补。
冬令调补的方法,除了食补以外,那就是药补。药补里面呢,以补膏——膏滋药,它的效果最好。
那么为啥膏滋药的效果最好呢?因为膏滋药它是一人一方,我们中医叫辨证论治,量体裁衣,做衣服一样,而不是厂里大批生产的。我们根据你的健康情况、以往病史、年龄、性别、你的家庭情况,把这些都考虑进去,综合起来给你开一个完整的处方。最后再加上必须的膏类药物,经过药工熬制以后成为一罐膏方,
吃一个冬天。
冬令补膏,它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用药跟用药人的体质是完全吻合的,不容易产生副作用,而能够取得最大的疗效,所以它的疗效最好。这个疗效按我来讲,可以归纳为8个字:“无病强身,有病治病。”
膏方,它不是一个纯粹的补剂。一方面,它通过调补来增强人体的正气,使疾病自然地好转。第二个呢,它在调补的同时加上一些治疗的药物。针对治疗人体原先所存在的一些疾病。所以叫无病强身,有病治病。这是它最大的优点。
夏季膏方与冬季膏方的区别
我们中医养生有两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从字面上来解释:春是生,夏是长,人的生活习惯,要跟春夏一样,让它生发,不要过分强调休息,让它劳动、出汗、运动。人体的生活习惯,跟自然界的季节要吻合。
秋冬呢,万物收藏,树木已经落叶,营养都归到根里,藏经了,人就不要经常劳动,不要经常出汗,要适当地休息,要早点睡觉,晚点起来,避免外面的寒气对人的损害。我们《内经》叫:“早睡晚起,必待日光。”要等到外面的太阳光照进来时才起床,不是早上四五点钟到山上去锻炼,这个是违反我们中医的养
生规律的。
字面上,这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这么解释的。
从我这个体会,从实际情况来讲:春夏,一个是天气比较热,出汗比较多,再加上劳动,人体的消耗比较大。这个阳是指人体的正气,春阳着重于补气,使人体的正气不要受到损伤。
秋冬,情况两样了,要把一些有益的物质,把它储藏起来。有益的物质是指精血,精神的精,血液的血,这是人体最宝贵的营养物质。把它保护起来,把它储藏起来,为明年的生发提供来源。所以从临床来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当这么来理解。
这是我的理解噢。根据这个理论,春夏时的夏令补膏,我们补的主要着眼点是中焦,也就是人体的脾胃,人体的元气。
冬令补膏,我们着重在人体的下焦,也就是肝肾,要补人体的精血。所以夏令补膏,跟冬季补膏,它补的脏腑、着眼点、方法都是不同的。
第二个,夏天是暑热,天气很热。我们中医有个清朝的老先生叫叶天士,他说“暑热伤气”,“暑热伤阴”,养“阴”的那个“阴”,阴伤。所以夏天的补膏,除了要照顾脾胃和元气以外,还要照顾人的津液不要受到损伤,在健脾、补气的同时,还要适当生发人体的津液。
冬天气候寒冷,寒要伤阳,容易引起阳气损伤。所以冬天在补精补血的同时,要补他的阳气,补他的肾阳。
这就是夏天补膏和冬天补膏原则上的区别。因此,两者是不能替代的。病人提出来想把夏天的膏方重复熬制服用,是病人只晓得补,至于补的内容他不知道。
夏令膏方不能原方放到冬天去用,冬令膏方,也不能原方放到夏天用,哪怕是同一个人。因为气候条件变了,人的生理条件也变了,我们辅助的着重点也就不同了。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刚才也讲了。膏方,在补的同时,还要结合他原有的慢性疾病进行治疗。有的病是冬天发的,有的病是夏天发的,作为补膏,是以补为主,
通过补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不是纯粹的一个治病的方剂。所以呢,这个补,就要用于疾病的发作之前,而不是疾病发作的时候再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所以
才有冬病夏治,也有夏病冬治。
一些咳嗽、气管炎、哮喘,可以用冬病夏治的办法。还有一些亚健康,我们过去叫“疰夏”,人到夏天四肢酸软了,精神疲乏了,胃口不开了,产生低热了,工作效率低下了……说说是个健康人,一身都是病态,具体到医院里去查查么,什么都查不出来。就像红楼梦里的林妹妹,一到夏天就“神思昏昏”。这种病
人,到夏天症状产生了再治疗已经来不及了,要冬天治疗才会有效果,因为要补的是她的精血。这个就是夏病冬治。
夏病冬治所治的疾病,和冬病夏治所治的疾病,在中医的辨证上,阴阳气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两者既不能混乱,又不能替代。
第4个回答  2019-12-29
  冬令进补中医治病,十分重视气候、地域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则是“辩证施治”,特别强调“有是症,用是药”。因此,即使是在冬季,如果病情属于“实”、“热”,也常采用“泻实”、“清热”的治法;到了夏季,如果是“虚”、“寒”的病症,也必须应用“补虚”、“温里”的治法。
    正因为如此,只要是症情需要,夏令进补也是在所必行的。 进补,服用各种补品补药,属于中医“补法”范畴,具有补充营养物质,调节或改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等作用,主要适应于各种虚弱的病症。
  夏季如果患重症大病,或施行外科手术以及妇女生育以后,出现气血亏损、形体赢瘦、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头目眩晕、畏寒肢冷等症,都应及时进补,促使迅速消除各种虚弱症状,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时若拘泥于“冬令进补”,一定要再过几个月再来服用补品补药,那么,不仅不能使虚弱的体质很快得到恢复,而且还可能在缺乏抗病能力的情况下发生其他疾病,变得更加虚弱。
  遇到这种情况,即使“冬令进补”具有易于吸收、有利蕴蓄等优点,而在改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方面,就难免要“事倍功半”,费力多了。  俗语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何况还是大虚大赢呢?此外,还有一些慢性疾病,在治疗方法上需要采取“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例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等,常在冬季发作,需用止咳平喘化痰等法以消除症状;而在夏季又可适当进补,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使患者到冬季不再复发或减少发作,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从上述情况来看,也说明夏令进补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
     常用的补品补药,根据其性质分为滋补类、清补类和平补类,因而中医的补虚法也有滋补、清补和平补的不同。这三种补虚法在夏季都可应用,但必须区别虚弱症状选择应用。
具体的还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咨询专业医生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会适合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