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少年中国说》全文描绘了什么,激励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如题所述

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文中极力的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扩展资料




从思想上来说,《少年中国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一方面,文章极具批判的力度,对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逐层进行解剖,并对那些手握国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状态作了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作者反复描述的“少年中国”则又寄托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同样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


从文体语言上来说,《少年中国说》也很有代表性,长短交替的句式、韵散结合的文风,尤其是前此提及的新词汇、新意象的大量引入或创造,无疑是对中国古代散文使用的词法、句法系统进行了颠覆。就文体而言,《少年中国说》融辞赋、四六、律句、古文于一炉,各体之间自由穿梭而又流利畅达,彰显出作家深厚的操作文体的艺术功力。在中国文学语言、文体演进史上,梁启超的散文无疑是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的过渡形态,并直接导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方向。


《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文字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24
20992位粉丝
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文中极力的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扩展资料
从思想上来说,《少年中国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一方面,文章极具批判的力度,对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逐层进行解剖,并对那些手握国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状态作了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作者反复描述的“少年中国”则又寄托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同样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
从文体语言上来说,《少年中国说》也很有代表性,长短交替的句式、韵散结合的文风,尤其是前此提及的新词汇、新意象的大量引入或创造,无疑是对中国古代散文使用的词法、句法系统进行了颠覆。就文体而言,《少年中国说》融辞赋、四六、律句、古文于一炉,各体之间自由穿梭而又流利畅达,彰显出作家深厚的操作文体的艺术功力。在中国文学语言、文体演进史上,梁启超的散文无疑是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的过渡形态,并直接导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方向。
第2个回答  2020-01-03
巜少年中国说》全文描绘激励表现了以下内容:
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
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03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
文中极力的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第4个回答  2021-01-12
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