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题所述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朗读首先要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朗读正确,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要读得正确,必须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句话读一句话。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到下面一个词甚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
三、朗读速度要适中。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以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通过在读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五、会适当运用朗读技巧。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1.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感: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如《祖父的园子》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慈母情深》的基调是深沉、辛酸的,《桥》的基调是激昂的。同一篇课文,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语调也不同。2.速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
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3.重音。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4.停顿。这里说的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可以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0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
  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语感的形成与发展以对语
  言文字的反复感受、体验、
  积累为基础,必须通过有指导的语文实践
  活动去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朗读的指导是很有必要
  的。
  尤其是有感情朗读,
  其本身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
  现,在阅读教学中“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多种感官
  参与,使得,文意、文情、文势、文趣等都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体
  现出来。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呢?
  
  一、抓住体眼,把握情感基调。
  
  课题是课文的浓缩,而课题的关键词好比是课文的眼睛,也就
  是题眼。在朗读时,一定要抓住题眼,首先确定或喜或悲、或高亢或
  低沉的情感基调,然后再去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如《可爱的草
  塘》一文,
  “可爱”一词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刻地
  表达了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因此,
  教学中应紧紧抓住
  “可爱”
  一词,
  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宽广的草塘、翠绿的野草、汹涌的浪花、清凌
  凌的河水、
  欢笑的鱼儿,
  倒翘尾巴的野鸡„„激发学生对北大荒的热
  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就能准确地调弦
  定调。
  
  二、抓住重点词语,寻求感情依托。
  
  重点词语,
  往往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依托所在。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
  一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
  挖掘,
  学生就会很容易寻求到文中的情
第2个回答  2016-11-04
详情百度 梁逸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