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慈欣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总感觉有些平淡?

如题所述

‍‍

刘慈欣小说不少,出场人物也不少,但是,这些人物类型化痕迹非常明显。如常常以“智慧老人”形象出现的霍金、冷酷的英雄人物、为国献身的人……我们几乎难以区分两个同类型之间的人物有什么区别,有的人物甚至不过是如路人一般毫无性格。举个栗子,汪淼先森。三体》第一部,汪淼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简单介绍下,他是一位纳米材料工程师,因为这种技术被三体人所忌惮,因而遭遇智子的干扰,就在他行将崩溃之时,被警察大史数言点醒。他进入三体游戏,逐步了解到三体世界的真相,并顺利打入ETO(地球三体组织)内部,协助警察抓获ETO成员,最后还提供了“古筝行动”所必需的纳米材料,成功地摧毁ETO并截获珍贵材料。汪淼的经历不丰富吗?人物作用不重要吗?可这个人物几乎没有任何特质可言,完全能够被其他任何人物所取代,他的经历很难引起我们对其个人的共鸣,而且,故事也并非因为汪淼的行为而得到很大推动。到了后两部,汪淼干脆销声匿迹,只有一句轻飘飘的话说他活到100多岁,算是交代了。

显然,这一人物只不过是推进情节的工具而已,作为人物形象本身并没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刘慈欣显然也没有着力塑造这个人物。另外,有的人物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如丁仪。这个人物先后出现在《坍缩》,《微观尽头》,《朝闻道》,《三体》,《黑暗森林》,《球状闪电》六部小说中,其形象基本一贯,不修边幅,有些流里流气,却有旷世奇才,是个无所不知的科学家。而这六部小说的故事并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只有《三体》系列中曾经提到过丁仪在《球状闪电》中的成果。可见,刘慈欣是将丁仪作为某一类其心目中的科学家的代表进行塑造。虽然《三体》里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大史,但总体来说,《三体》,乃至全部大刘的小说中人物都显得苍白,缺乏个性,只能算作是“功能性人物”。“功能性”的人物观认为人物的意义完全在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而“心理性”的人物观却认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福斯特认为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逼真的,在小说世界中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的生活,甚至会背离作品的主要设想。心理性人物观基于人本主义思潮,认为世上一切的存在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小说世界的中心也应该放在人身上。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

这是笔力问题,或者是个人气质问题,但确实和“特意营造这种效果”没太大关系。甚至,这样的辩护恰恰折射了作者在创作人物中遇到的心理阻碍。这么说是因为纵观大刘的作品,尤其在中短篇里,甚至在希望加入人文情怀的文章中,都存在人物的单薄。如果仅仅如现在高票答案所说,人物在谋篇布局上被弱化,属于工具性人物,那还勉强说的过去。但真实情况是,人物的单薄来自于刻画上面的僵硬,从对白到动作,不时会让人觉得怪怪的,有点出戏。让人觉得故事中的人物们怎么能彼此忍受那样不自然的交流方式。这一情况最集中体现在塑造女性人物上。我觉得大刘在为女性角色做人物刻画时,有点“宅男”加“直男癌”。不是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所以无法由文字断定作者存在相同的心理结构。但我想,大刘生涩的人物刻画,大概和他个人气质有关,并影响了他手中的笔。

‍‍
第2个回答  2018-01-06
‍‍

当然,在科幻作品中,宏大世界和人性何者更为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至少,有能力的作者,会同时兼顾这两点。而非写出了宏大世界,没写出人性来。有的人说或许科幻小说不必在乎对人性的描写,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看科幻小说而非看去看民科的脑洞大开??人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会令人有代入感的东西,如果对人性的了解不足,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只会让人不断的觉得“卧槽怎么可能会有人这么干??”或者“卧槽谁特么会这么蠢??”,而这种感觉,是非常影响阅读体验和代入感的,当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你只是在看一个故事,而不是在读一本小说。哪怕刘慈欣真的觉得这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宏大世界,可是你想要传达宏大世界的震撼,很多时候,也只能靠描写人来传达。就如同我曾经不知在哪里看的的话,大意是:要描写一个姑娘美若天仙,不应该写什么”美艳不可方物,肤若凝脂“之类的东西,而只要写旁人看到她时的表,就可以了。刘慈欣同志的这个问题,有点严重。当然,这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值得我们谅解的,那就是科幻作品的写作动机,一般不是人性,而是科学幻想,而刘慈欣正有着强大的科学幻想能力,这个基础上,为了完整呈现他的科学幻想,他不得不人为的去改造这个故事,让故事按照他的预想来,这样,他才能够写出或许是最打动无数科幻迷的部分来,比如三维变二维,比如降低光速等。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