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慈欣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总感觉有些平淡?

如题所述

首先想说刘慈欣曾经说过这个问题,说“这是故意的,他的小说是关于“世界”本身,而不是一个人。人物只是他科幻小说展开情节的工具。”

刘慈欣的小说在结构、人物、甚至情节上都有强烈的阿西莫夫的感觉。阿西莫夫的作品的特点就在于关注的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人物。如《三体》,人物只是剧情发展的道具,所以形象并不够立体。然而阿西莫夫笔下的人物仍然有着非凡的个性,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即使角色仅仅是道具,人们也会在阅读过程中关心这些角色的命运。在这方面,刘慈欣显然是笔力略输一筹。

刘慈欣刘慈欣笔下的人物总是有点夸张和抽象,情绪波动很大,极其不理性。对人物的刻画当然不能说是失败,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总有一点瑕疵,可以说是象征性的,或者可以说是脸谱化,而且人物转换逻辑的说服力有些欠缺,或者更确切地说,缺少了人物逐渐成长和转变的细节,而对“个性”的分析总是在“共同”的概念下消失,尤其是对女性角色的描述。

刘慈欣对于人物的描写太注意共性而忽视个性,也就是说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带着象征意象,因此很难有精神以外的符号特征和独立的的人格脸谱,让人觉得这样的人并不是“不可替代的那个人”。这个短处不仅是对个人性格塑造的,对群体性格的描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21

作为中国科幻迷中最具影响力的本土科幻小说作家之一,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群狂热的粉丝。他最近出现在广州,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的新书《三体物理学》(the physics of the three bodies)分享。结果,在10分钟内卖出了200张票,将近1000名球迷挤在了一起。

这位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曾经的计算机工程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版科幻小说以来,就停不下来。其中,他的三体三部曲是重点,已被翻译成英文并推广到海外市场,被媒体和读者提升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的地位。


刘慈欣有很多小说和人物,但这些人物都很明显。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一个残酷的英雄,一个献身于他的国家的人。几乎不可能分辨出同一类型的两个人之间的区别,有些人甚至就像过路人一样。

    举例

汪淼自始至终处于领先地位。简单介绍,他是一名纳米材料工程师,因为技术被三体人畏惧,当他即将崩溃时,被警察点醒。他参加了三体游戏,逐渐了解了三体世界的真相,并深入到三体组织内,协助警方抓获了成员,最后还提供了必要的纳米材料“古筝”,成功地摧毁了ETO并截获了珍贵的材料。

他的经历不是很丰富吗?性格并不重要?但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取代,他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共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