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学习型班集体

如题所述

是教学组织, 辞海解释: 班级是“集体教学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编制形式。 ” 这就是说, 班级是为教学而编制的, 是一种简单的组织形式, 它只是一个“群体” ,实际上仅仅是为了集体教学而将一定数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所形成的“群体” 。 它没有明确的集体意识, 没有共同的愿景规划, 在这个群体中对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提供感染力和帮助促进作用。 是建立在群体之上, 有明确的集体意识, 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愿景规划, 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 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班级干部队伍) 。是在“班集体” 这一层次上的更高追求。 在这个新型“集体” 里, 不但有共同的愿景目标, 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一致努力的方向, 而且每一个人在共同愿景目标价值追求、 努力方向的引导下, 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超越” 、 “细水长流的心智改善” 、“ 持之以恒的愿景累积” 、 “长期有效的团队学习” 和“逐步奠定的系统思考” , 从而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 共同创造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和班级氛围, 进入到“追求集体卓越实现自我超越” 的个人与集体共融共生的理想生存状态。 显然, 在这里班级就不再是一个编制形式了, 也不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班集体了, 它的本质特征与意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几乎所有学生都关心班级的建设成长, 有着强烈的集体观念; 班级的各项制度已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了高尚的道德观念; 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空前高涨,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蔚然成风, 班级内已经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班级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与挫折, 但在学习型的班集体中, 在班主任及全体教师的指导下、 在班级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的激发下, 班集体会自觉改变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制定相关调整策略, 直到目标的最终实现。 两者的成长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共融共生的理想生存状态。 一方面, 良好的学习氛围、 共同的愿景目标与价值取向影响促进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另一方面, 每一个学生的努力、 成长的累积是班级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实现的基础。 1 三种概念总结: 班 级: 是自然人的群体, 是教学需要的编制形式班 集 体: 是有目标、 制度、 组织架构的群体学习型班集体: 是建立在班集体之上的更高要求的群体, 班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 班级及学生个体具有很强的革新修正调整能力; 成员个体与集体形成了“追求集体卓越, 实现自我超越” 的共融共生的理想生存状态。 1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 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没有远大的目标会使人失去动力! 没有具体的目标会使人失去信心! ”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 有一首诗叫《理想》 , 它是这样说的: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 引你走向黎明。 ” 可见目标在集体与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何等重要! 。按照类型分, 可分为班级目标、 小组目标、 个人目标。按照时间分,可以分为长远目标即(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阶段奋斗目标) ; 中期目标,即一个学年的目标; 短期目标, 即学期目标、 月度目标、 周目标等等。目标的制定不应该由班主任主包办代替, 也不应该由几个人去炮制, 班级目标、 小组目标均应该发动学生, 充分讨论, 自己制订, 班主任引导、 补充, 学生人人参与然后制订措施, 贯彻执行。 学生个人目标, 也应该是学生本人提出, 老师建议, 家长参考而形成, 然后去贯彻执行。 班级、 小组、 个人有了明确目标, 并且天天去为目标奋斗, 这样构成“学习型班集体” 的第一步就完成了。班级目标、 学生个人目标制订以后, 不能锁在抽屉里, 也不能只有班主任及当事人自己知道, 要把一套目标印发给所有任课老师、 学生与家长, 使班级、 小组、 学生个人始终处于一定的压力氛围中。 同时班主任班委要针对班级、 小组、 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做好教育工作, 要能通过各种方式去促进、 引导、 督促这一目标的达成。 比如典型引路, 定期检查, 互相交流, 自我检查, 期中、 期末总结, 家长、 同学、 老师、 班主任等方面的相互督促等等。 从而加强过程控制, 不断去矫正行为, 促进班级小组及个人的成长, 使得目标的导向激励功能真正落在实处。 否则制订的目标就会成为锁在抽屉里的文件, 贴在墙上的纸 2 真正变成了聋子的耳朵。 1 、 班委、 团支部力争创建校以上先进集体 2、 常规管理前五名, 两次被评为文明班级 3、 年年在校各项文体活动中处于前列 4、 三年之内至少一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5、 升学率1 00℅, 本科上线率超95℅ 2 “凡兵, 制必先定。 制先定则士不乱, 士不乱则刑乃明。 金鼓所指, 则百人尽斗。 ”(《尉缭子· 制谈》 )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凡是军队, 必须先定好制度, 制度确立了, 士卒就不会散乱, 刑罚就会分明, 号令一下, 部属就能奋勇拼斗。 对于军队是这样, 那么运用于班级的管理也是同样道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科学、 民主、 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我觉得班级制度在班级的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⑴、 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前提(前提作用)⑵、 制度是学生的行动指南(导向作用)⑶、 制度可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作用)⑷、 制度是检查评比的依据(评比作用)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生物 学习赶超对象 大学目标丹永 1 20 90 1 00 1 05 1 25 德吉 中国人民大学班主任赠言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 , 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 , 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 。 3 ⑸、 制度是管理的根本保证(保证作用)从制度的功能分: 基础规范制度(班级公约) 、 班级管理制度、 考核评价制度、 教育转化制度、 量化实施细则、 班级干部选拔考核办法等从制度的内容分: 班级考勤制度、 班级干部例会制度、 教室寝室卫生管理规定、 学习常规、自修自习课纪律规定、 班级干部职责等等。能否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 科学的、 全面的制度, 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效。 所以我觉得制度的制订要做到:⑴、 科学性, 制度是班级特有范围内的规定, 它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符合学生的实际, 符合学校的实际,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中学生守则》 及相关法律法规。⑵、 全面性, 应该把学生的纪律、 学习、 生活等各方面的日常行为纳入管理之中。⑶、 民主性, 班级制度的制订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班主任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只有在全体学生充分酝酿、 讨论的基础上, 才可能制订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制度, 才能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同, 制订出来的制度才具有法制性。 要坚决杜绝班主任一人闭门造车现象的发生。⑷、 发展性, 制度不是一层不变的, 在管理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应定期组织修改, 逐步完善。案例: 某班班级管理条例高一 2 班学生纪律公约及量化考核细则 案例: 某 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定方案 3 一个学习型的班集体, 必须要有一批核心力量, 协助班主任团结和带领全班同学前进,班干部就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 一支精良训练有素的班干队伍不仅是班主任得力助手, 更为"军心"的稳定,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⑴、 自觉自愿原则; ⑵、 民主选举原则; ⑶、 德才兼备原则; ⑷、 民主评议原则; ⑸、 能上能下原则。公布条件-个人申报-竞岗演说-学生选举-个别谈话-宣誓就职 4 ⑴、 武装思想, 稳定队伍。 有些同学虽然当上了干部, 但顾虑重重: 有的怕搞不好, 有的怕搞不长, 也有的嫌划不来。 所以, 我教育干部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如曾经有一个干部干了一个学期就提出辞职不干了, 理由是怕影响学习。 我反复找这个学生谈心, 指导他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告诉他从大局着想, 不要辜负同学们的信任和希望。 这个同学愉快地回收了辞职书。 毕业后他考入了重点大学并在大学里担任了学生干部。⑵、 立规约法, 因人制宜。 正人必先正己, 要使班委会团支部成为一个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的集体, 必须有一个严格的纪律来约束。 对干部我提出了五条规定: ① 不准带头违纪; ②不准以权欺人; ③不准弄虚作假; ④不准拉帮结派; ⑤不准擅离职守。 因为每个干部各人在性格、 气质、 兴趣、 能力上有不同, 所以对不同类型的干部又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人制宜。⑶、 授以工作知识, 培养组织能力。 我每1 -2 周就要组织召开一次班团干部会, 向干部们传授工作知识, 结合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采用“解剖 麻雀” 的方法,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 锻炼他们的胆量, 我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大型场合出头露面, 让他们自己组织一些较大型的活动。⑷、 树立干部威信, 协商干群关系。 干部有威信, 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步调一致。 我教育干部自己要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多做调查研究, 不说空话, 少说错话。 有时我还当着全班同学, 授予干部的一些权力, 有意识提高干部威信。 少数学生喜欢同干部顶牛, 不卖帐。 班主任就要即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⑸、 先扶后放, 逐步提高。 初当干部, 象小孩走路, 走不稳, 班主任要先扶一把, 待走稳后才放开。 等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比较熟悉以后, 我就放手让他们工作。 一般进入高二以后,干部都能独立开展工作, 我只参与研究班级的决策工作。 其它具体工作, 如接受劳动任务和组织劳动、 召开班会、 发展团员、 组织体育和文娱比赛、 组织参观和游览等全由干部自己抓。总而言之,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它是需要经过实践和方法的双重工序, 在班干的培养中, 我们“既要交给任务, 又要教给方法; 既要大胆放手, 又要小心扶持; 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 既要在培养中使用,又要在使用中培养” . 才能真正把他培养成有 5 威信有努力的班级干部。 4 一个班级在人与人之间将形成如下几对关系: 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是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 三是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 四是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关系。 这四对关系都应该是和谐的、 协调的、 融洽的, 如果有哪一对关系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学习型班集体” 目标的形成。 这四对关系, 实际上也是四组矛盾, 这四组矛盾处在对立统一之中, 由于知识、 能力、 经验、 认识、 阅历、 地位、 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都会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在互相磨擦之中产生能量, 如果能量是正向的, 就必然成为“学习型班集体” 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如果能量是负向的, 就会成为破坏影响“学习型班集体” 建设的能量, 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学习型班集体” 前进的动力。 在这四对矛盾(关系) 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 教师是起主导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生是弱势群体, 他们需要老师去关心、爱护、 激发、 引导、 教育、 培养, 如果师生关系紧张, 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不和谐, 一般情况下看主要原因在教师(班主任) , 主要责任也在教师(班主任) , 因此班主任与教师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 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班级人际关系方面,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就是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也要特别注意, 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也属于学生之间的关系,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 这就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 这方面关系的和谐与否, 同样对“学习型班集体” 的建设影响巨大, 这也是“学习型班集体” 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还有就是在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中, 千万不能让个别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 如果有个别学生被集体遗忘甚至抛弃了, 或者有个别人不愿意进入这个集体, 那么这个“学习型班集体” 同样也就没有能形成好, 至少它是残缺不全的。 舆论导向对“学习型班集体” 起到引导作用, 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更有利于“学习型班集体” 的形成。 比如对迟到早退, 班级舆论是什么是同情、 是无所谓、 是视而不见、 还是批评帮助, 这些都将对“学习型班集体” 建设和学生成长影响极大。 再比如, 班级对接受学校分配的任务, 是支持拈轻怕重、 讨价还价, 还是支持勇挑重担, 知难而上, 也都与班级建设, 学生成长密切相关。 又如对学校的热爱, 对班级威信的维护, 对学习态度的评价等等都会形成一种舆论, 只要有舆论就会有导向, 不是正面的就是负面的。 因此, 让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实在比什么都重要。 学习氛围是学习型班集体的核心要素中的核心, 班主任一定要将学习氛围的营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如何在班级中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呢? 我觉得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①目标激励, ②环境熏陶, ③榜样示范, ④内部竞争, ⑤活动触动, ⑥ 6 方法引领, ⑦量化激励学习风气的营造也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①、 从途径上来讲, 可利用个别谈话、 班会课、 召开好中差学生会议、 制订目标、 表扬与批评、 开展比学赶超活动、 一帮一活动等多种形式。②、 从人员上来讲, 班委、 班主任、 教师、 年级组长是学风建设的主体, 尤其是班主任在班风建设上有其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各方面的人员要团结协作、 整体联动。 ③、 从层次上来讲, 可以分班级的、 年级的、 学校的三个层次。 ④、 从抓手上来讲, 我们一定要以各种大型考试(月考、 期中、 期末、 模拟) 为抓手, 在这上面做足文章, 班委、 班主任、 教师一定都要做好相关的动员发动、 考后的总结反思、 今后的目标打算等多项工作, 并且要做足做到位, 从而把班级的学风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5 制度要求规定制订以后, 学生执行得如何, 存在那些问题? 这些信息必须通过班级管理人员才能收集上来, 我们把班级管理队伍的组织架构、 相关职责等称之为管理模式。 不同班级不同班主任会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 但是不管什么管理模式, 关键是要确保收集的信息及时、 准确、 有效, 收集到的成功率要高! 因为收集的信息是班级量化管理、 奖惩的重要依据, 如果信息不准确不及时有效, 长此以往班级的规定要求制度将逐渐失去它的严肃性法制性, 最终将成为一纸空文! 因此班主任一定要精心设计好班级管理模式, 尤其在班级管理人员的奖惩、 管理人员的相互制约上做足文章, 要组建考核监督小组, 充分发挥班级舆论、 团支部的监督作用, 使班级考核真正做到严格而又准确。 !案例: 我班的班级管理模式-双重交叉管理模式 6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信息收集、 量化考核、 奖惩评价、 教育转化等来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同, 增强思想认识, 并逐步将相关的制度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因此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 转化学生、 提高学生, 因此班主任要把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摆在教育转化学生上来, 充分运用各种平台、 途径、 形式对学生在平时管理中出现的各类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我的做法: (1 )、 运用班会课, 解决班级重大问题。 (2) 、 召开班干会, 研讨班级管理工作。 (3) 、 召开座谈会, 了解班级真实状况。 (4) 、 成立互助组, 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7 (5) 、 关注后进生, 实施教育转化工作。 (6) 、 建立新平台, 交流通报班级现状。以上六个方面, 可以看成是建设“学习型班集体” 的基本要求, 也可以看成是建设“学习型班集体” 的基本做法, 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同时又可以看成是衡量“学习型班集体”的标准, 可以作为检查评估班级“学习型班集体” 有没有形成以及建设的程度。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如南京市某中学认为学习型班集体的构建要素为: 班级目标、 班规班纪、 骨干队伍、 人际关系、 舆论导向、 良好的氛围六个方面。附: 南京市某中学 “ 学习型班集体 ” 星级评比条例 1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我们现在的班级管理仍然具有现实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为代表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儒家、 法家、 道家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 孟子等, 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提倡德政、 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提倡以人为本。 孟子曾说过“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 如《吕不韦传奇》 中讲“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天下人之天下也” 、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等等强调的就是管理者要重视个体, 重视以人为本, 重视个体内在积极性的调动与培养, 这与现代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的思想是一致的。法家的代表人物有荀子、 商鞅、 韩非子等, 其思想核心是法、 术、 势, 法是指严厉的法规, 术是指运用权术与技巧,势是指统治者的个人威势, 所以法家提倡“一断于法” , 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这与我们现代管理中强调制度建设强调法制管理是相一致的。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 庄子、 葛洪等, 其思想核心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而行事,万事不可强求 ,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 追求“无为而治” 。应该说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治” 是我们班级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是要达到这种最高境界没有儒家、 法家思想的指导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强调的是德治、 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思想教育, 法家强调法制, 强调制度管理。 很显然只用儒家思想或只用法家思想来管理班级是不可能达到“无为而治” 。 怎样才能做到将儒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 做到法仁并举、 情理公融, 从而最终达到“无为而治” , 我觉得量化管理是我们班级管理的重要策略。 8 首先, 管理学家把管理分为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无意识管理” , 也就是所谓的“人盯人的管理” 。 完全是凭感觉进行管理, 拿我们班级管理来讲就是警察看小偷式管理、 保姆式管理; 第二层次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 水平, 这里的哲学是指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总结出的经验、 信念或理论, 如民间流传的“和气生财” 及哲人道出的“中国人患不均而非患多寡” 等经营管理之道。 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总结的爱心、 细心、 耐心、 信心、 宽容心的五心班级管理经验等等, 第三层次上升到了“数学” 问题, 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量化管理。 第四个层次, 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 显然量化管理是走向管理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其次, 美国一位管理学家说过, “量化管理是第一步, 它导致控制, 并最终实现改进。如果你不能量化某些事情, 那么你就不能理解它。 如果你不能理解它, 那么你就不能控制它。如果你不能控制它, 那么你就不能改进它。 ” 上述这段话十分确切地表述了量化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通过量化来了解班级现状, 及时调控班级管理, 改变工作策略。 第三, 量化是联系现状与奖惩的纽带。 我们知道现状是奖惩的主要依据, 但是如何使得奖惩做到公正公平合理, 量化是一条唯一的途径。 关键是有一个科学全面的量化实施细则。 案例: 教研组学期量化考核评估表只有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 锻炼学生能力, 増长学生才干, 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班主任才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因此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把学生摆在管理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 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 自主考核、 自主奖惩、 自我教育。 同时班主任做好组织、 协调、 指导工作。 首先,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 通过制度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 主要包括增设班级管理岗位, 实现人人岗位制; 废除学生干部终身制, 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 改变班长任用制, 实行值日班长制。 增设班级岗位, 岗位多了, 学生的参与机会多了, 参与以后, 对班级认同感增强。 岗位轮换后, 学生角色适应能力加强, 心态调适能力提高, 对管理的认识加深。值日班长制既是一种锻炼的机会, 又是一种为大家服务的机会。 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 不仅促进学生对班级管理观念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 其次, 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 班级管理制度改变后, 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管理主要实施宏观管理。 自主管理机制形成的基本思路: 让全体学生进入到班级工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 无论是制订计划, 执行决议, 还是检查监督, 总结评比, 都让学生参与, 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 接受学生监督, 不搞一言堂, 切忌家长作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班级管理 9 效益, 班级管理才可能走向科学化、 民主化。 在班级成长的过程中必然有许多重大的活动及事件, 班主任善于利用这些重大活动及事件精心策划, 巧做安排、 做足文章, 使这些活动与事件成为教育学生、 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激发信心、 营造良好氛围的平台! 这些活动与事件主要有班级的期中期末及月考、 学校运动会校内的各类比赛、 班级出现的重大违纪事件等等。如我在学校举行的期中期末考试是这样策划安排的:考前: 找部分特殊学生谈话; 全班考试动员, 制定考试目标; 整顿学习风气, 营造考试氛围; 任课老师做相关动员。考中: 考试纪律要求; 复习工作的组织。考后: 分学生、 班主任两类人员、 个体与班级两个层次进行全面总结; 开好全班考试总结大会; 找问题学生、 成绩波动学生谈话; 举行学习经验介绍会及学习方法讲座; 召开班委会议, 研讨下一阶段学风建设班级管理问题。案例: 我校班主任的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 我认为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像医生做脑电图式的层层管理, 我称之为 CT 管理模式。 从一个管理层面来讲, 管理者必须做好四个环节, 即制度的制订、 考核、 奖惩、 教育, 只有这四个环节做好做倒位, 管理才能达到法仁并举、 刚柔相济、 情理共融的效果; 才能最终达到管理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制度是全体成员行动的指南, 同时又是检查、 评比、 总结的根本依据。 能否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 科学的、 全面的制度, 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效。没有严格准确的考核, 制度就会场成为一纸空文, 奖惩就没有准确的依据。 要使考核严格准确, 班主任在管理中应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级管理队伍, 明确工作职责,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组建考核监督小组, 充分发挥班级舆论、 团支部的监督作用, 使班级考核真正做到严格而又准确。 1 0 没有奖惩班级制度就会逐步丧失它的严肃性、 法制性; 没有奖惩就会挫伤学生自觉遵章守纪的积极性; 淡化班级管理干部的工作热情; 班级制度就不可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因此奖惩是班级长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奖惩工作只有公开、 公正、 及时、 准确, 才能发挥奖惩的保证、 导向、 激励作用。“管是为了不管” , 一切管理都是为了育人、 创造人。 所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转化学生、 提高学生。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认识:①、 从德育工作的层次性看。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低到高可以分成四层: “德知” 、 “德识” 、 “德行” 和“德性” 。“德知” ,是“认知” 层面的德育, 传播和接受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 , 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运用这些知识回答各种道德问题, 获得高分, 但他们未必对这些“道德知识” 产生内在认同, 更不意味着他们会按照“道德知识” 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德识” ,是“认识” 层面的德育, “道德知识” 必须经过人的“内化” 和“认同” ,特别是“情感性认同” , 才有意义, 才可能会产生合乎这种知识的道德行为。 “德知” 到“德识” , 需要人的情感的参与, 所谓“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德行” ,是“自觉再实践” 层面的德育, “道德知识” 经过个体的“内化” 和“认同” 后, 形成“道德行为” 。 这种行为既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的” 、 “自觉的” 行为, 也可能是“外源性的” 、 “带强迫性的” 行为。 做出这个行为, 可能有个体自身的“内在强迫性” ,用自己的“德识” 指导自己的“德行” , 是自身“灵魂搏斗” 的结果, 也可能有来自组织、社会的“外在强迫性” , 慑于外界“规范” , “人前” 和“人后” 可能会有差别, 但这个过程一定是个体自主的行为。 “德性” ,是“第二本能” 层面的德育, 既没有“外在强迫性” , 也没有“内在强迫性” , 一切皆“发乎心” “形乎外” , 这是最高层面的“素质” , “人前” “人后” 没有差别, 和生命融为一体, 不会因为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学校德育的问题, 大多都可以从这个视角找到症结: 如重“德知” ,轻“德识” ;有 “德行” ,无“德性” ;用“德知” 代替“德识” ,用“德行” 代替“德性” ; 以教“德知” 的方法养“德性” , 跳过“德识” 抓“德行” 等等, 如何让学生“德知” 形成“德识”由“德行” 上升为“德性” , 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②、 从制度管理的局限性看。制度往往具有局限性、 滞后性, 通过增加新的制度条款, 对不当行为进行规范, 可以使管理逐步趋于完善, 但, 期望通过“制度” 解决一切管理问题, 则很难行得通。 制度不仅具 11 有“滞后” 性, 还有许多“管不着” 的地方。 而文化管理恰可以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发挥者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文化管理是我们班主任最求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