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离骚的比兴象征手法

如题所述

运用的广泛性

  《离骚》比兴象征艺术的第一个特征在于运用的广泛性。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 比兴手法即已为众多的民间歌手所采用。然而, 将比较单纯的比兴手法发展为高超的比兴象征艺术, 更广泛地将其运用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与政治主题的表达,使之呈现出丰繁复杂、异采多姿的面貌, 则是诗人屈原的伟大创造。综观《离骚》,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 诗篇几乎以90 % 的篇幅大量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 神话传说中的蚝龙凤凰, 王母佚女, 古代的先王圣哲, 昏君侯臣, 楚地的香草异卉、恶草臭木, 无一不根据诗篇政治性主题的表达与诗人浩荡激情倾泻的需要, 被驱遣于作者的笔端, 构成为一条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比兴象征画廊。在作品中, 诗人既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 又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既以之写自然, 又以之写社会, 既以之写天地, 又以之写鬼神, 既以之写物, 又以之写人, 既以之写实, 又以之写虚。

  众所周知, 文学艺术的特质是形象。政治抒情诗的特质则是在激烈的现实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 在《离骚》中, 诗人屈原集中笔力着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而为了使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诗人便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进行铺叙描写。假如说, 《诗经》的比兴手法还只是比兴艺术的朴素形态, 只是感物而发, 由彼及此, 或以彼喻此, 那么,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比兴艺术则比中有兴, 兴中有比, 合而为一, 寄托深远, 意在言外, 丰富多彩, 是它发展的高级形争态。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以一系列彼此衔接的比兴象征形分象表现了作品的深广内容, 从而使全诗熠熠生辉, 令人目不暇接, 百读不倦!

  表达的多样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还具有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色。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大略有下列四种方式:以古比今(咏史) 、以仙比俗(游汕) 、 以男女比君臣 (艳情)、以物比人 ( 咏物 ) 。关于诗篇比兴象征艺术方式的多样性, 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异物同喻, 诗人选取不同的喻体, 对本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摹形容。另一类是同物异喻,即喻体只有一个, 而本体各异。正由于诗人在比兴象征艺术的驾驭上做到了异物同喻, 同物异喻, 诗篇更显委婉有致, 摇曳多姿。

  反复诵读《离骚》, 我们会深深感到: 诗人列举古时尧舜盛世, 莱封乱世等历史事实,正是为了比之当今的楚国, 诗人描绘九天之上的广阔空间, 正是以之象征地上的楚朝廷。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诗篇是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以恋人之间的离合变化象征自己政治上的荣辱得失。这就近一步显示了作品比兴象征艺术灵活多样的特色。如作品前一部分对既往历史的回溯, 诗人将自我喻为女性形象, 作为女性的抒情主人公象征形象一直忽隐忽现, 贯串于这一部分的始终。而在后面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中, 诗人立即调换笔法。诗人的自我印象由女性幻化为男性, 诗人变女求男为男求女, 以男求女喻己求贤,以及通过女性对爱情热烈追求的铺叙描写, 寄托了自己强烈的政治追求和崇高的政治理想。这样, 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诗篇的《离骚》也就具有更为迷人的艺术魅力了。

  寓意的深刻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可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首先, 如前所述, 诗篇以香草喻贤才, 以美人喻君王,以天上喻人间, 以古代喻当代, 这些固然没有离开“ 比、兴”; 而从整体来看, 诗人写到女媭规劝,陈辞重华, 于是自己朝发苍梧, 夕至县圃,使日神驾车, 令月神开路, 飞上了高空, 都叫不开天国大门;于是又令雷神驾云,请鸩鸟为媒, 去向古代的宓妃简狄求婚, 结果也未能成功,;于是又问卜于灵氛, 乞灵于巫咸, 在们的规劝下, 又驾八龙, 载云旗, 登昆仑, 涉流沙, 向着遥远的西海进发, 正在飞升之际, 却回头望见了下界的故乡? ? 通过这一连串纷纭繁复的比兴象征的运用, 诗人构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 并借此尽情宣泄了自己郁结于胸的满腔政治苦闷, 充分表达了自己倾注整个生命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 吐露了自己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拚死抗争的狄耿丹心, 寄托了自己缠绵徘侧的优国忧民的伟大襟怀。唯其如此, 我们说, 正是由于诗人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手法, 诗篇才深刻地表达了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巨大主题。因此, 诗篇的比兴象征既有丰富的形象意义, 更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

  诗人屈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旋涡中, 娴熟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对战国后期楚国统治者的昏庸, 政治的黑暗, 人才的变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楚国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而对以自己为主导的楚国的进步革新势力则进行了热烈的讴歌。正因为诗篇通过比兴象征艺术的成功运用深刻地再现了当时楚国的政治生活, 反映了楚国社会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 因而诗篇才成为楚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宏伟的政治抒情史诗!

  比兴象征艺术, 作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主要表现手段, 从它出现以后, 象一泓清润的山泉, 一直滋润着我国古代文学与现代诗歌的沃土。诗人屈原在《离骚》等作品中驰骋奇特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 驱遣多姿多彩的比兴象征形象,。回顾既往, 探索未来, 追求光明, 抒写襟怀, 挞伐黑暗, 表现理想, 这种神奇橘怪,气象恢宏的积极浪慢主义表现手段,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领域中开辟了一片风光明丽的天地, 使我国丰饶的诗歌沃土色香四溢, 开放出了无数迷人眼目的奇花异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来源网络
第2个回答  2020-10-07
长诗《离骚》是诗人追求理想而不得的一曲痛苦悲歌。全诗共三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重点,是抒情诗的高潮。诗中主人公在太空中遨游,突现诗人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又回到苦难沉重的故国大地。那千缕柔情的乡国之思,故国之爱;那百折不回的抗争精神,持守和实现“美政”的时代使命感,在抒情诗的高潮中完美地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

比兴对于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离骚》之前《诗经》已经大量而普遍地运用了比兴。例如“硕鼠硕鼠,勿食我黍(《魏风·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婪狠毒的剥削者;“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邶风·新台》),以戚施比喻荒淫无耻的统治者。以上为比的一般情况。用兴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以雎鸠的雌雄和鸣来象征和烘托君子淑女美好的爱情。这些比兴形象而贴切,含蓄而富于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多是单一和孤立的,即在一首中往往都是用孤立的一个事物去比另一个事物,或用孤立的一个事物去为另一个事物起兴,所以诗歌形象和意境未免稍嫌单调和狭小。屈原一生,在抒发他在政治斗争中的种种感受“自铸伟辞”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比兴的内容,提高了比兴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屈原对于传统的比兴方法的发展,不仅在于同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物象,而且在于赋予它们丰富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内容,同时使这众多的物象具有和谐统一的特征。

屈原通过比兴把众多的物象与政治道德上的是非善恶沟通起来,赋予它们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从而使得诗歌艺术形象既富于具体感性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在屈赋中,常以恶草臭物比奸佞小人,以香花芳草比贤臣贵良。这些物象本身在性质上是对立的。但又同属草木类,而且都是楚国的特产。这样就可以通过完整统一的形象表现出社会政治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的不同本质。此外,象征理想的神女美人与象征追求精神的乘鸾驾凤;象征用贤为治的车马征行与象征法度修明的规矩绳墨等等,都具有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这一切充分说明屈原在“笼天地于形内,摄万物于笔端”的构思过程中,文思驰骋,想象飞腾,但绝不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而是根据严格的审美标准加以选择和提炼。原来“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王逸《楚辞章句》)在巫风弥漫的社会风气中,原始神话得以广泛流传,在神秘的宗教生活中,那接通人神的灵巫便成为主宰人们精神生活的权威。早期宗教与古老的神话密不可分,它们给了楚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以极大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20-10-07
离骚》通篇使用比兴。具体表现为:在广度上,它较多地应用比喻,构成庞大的比兴系统;在深度上,更为注意比兴中"此物"与"彼物"的内在联系,用作比喻的事物与全篇所表达的内容统一,富有象征性。如诗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富有象征意义。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或是喻美政。喻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自喻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喻美政如:"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古代诗词创作中比兴的运用
我国的古代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对比兴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中,"兴",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是指诗歌要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比",比喻,指的是诗人的情志要曲含在物象的描写之中。另外,钟嵘的"滋味"说对比兴的作用进行了阐发,认为比兴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衡量诗歌品位高低的主要标准。在我国诗词艺苑中,有着运用比兴的优良传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多用本义。例如,比的运用:"如鸟斯革"(《小雅·斯干》),用明喻刻画宫室建筑像大鸟展开翅膀。再如,兴的运用:"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野有蔓草》)。先写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物,继而写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联想前后相承,交相辉映。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期,著名诗人都是运用比兴手法的高手,例如,王勃的 "驱烟
第4个回答  2020-10-07
简述诗歌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篇一:简述诗歌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系统《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系统 [云南大学,昆明650091]关键词:离骚;象征;系统 摘要:《离骚》在创作上的显着特色是:大量采用象征手法,组成三大象征系统.其独 创之处就 在于:融主体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时代特征,构成完 整的象征体系. 中图分类号:1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5)05—0082—07 大师粱启超曾指出:纯象征之成立,起 自楚辞.篇中许多美人香草,纯属代数上的 符号,他意别有所指.…()马茂元先生在 《千古绝唱话 离骚 》一文中也曾指出:《离 骚》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比兴,象 征手法的运用……这种香草美人式的寓 意手法为《离骚》所独创.p12)在《楚辞选? 前言》中又说:(楚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 征的体系.psi)梁,马二位前辈虽然未就 《楚辞》中的象征手法问题作进一步论述,但 对后人来说确有点拨作用. ,从不成熟到成熟象征意识,自古有之,在没有文字以前, 多以物象,图像表示.有了文字以后,随着 语言思维的进步,人们渐渐能以简练的文字 概括其意,例如立象以尽意.我们看《易 经》中的古歌谣,就带有象征诗的特点.《诗 经》中的象征手法只是局部运用,基本上采 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草木虫鸟之类). 象征物的象征义,基本上是约定俗成而固定 的,内容直观,明确,单纯,读者可以马上领 收稿日期:2005—09—12 作者简介:殷光熹,男,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82?会其象征意义.这与后来已经成熟的,具有 整体性象征特点的《楚辞》迥然不同. 古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象征这个词, 但对《楚辞》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还是有所 察觉的,例如东汉时的王逸就曾看出《离骚》 中有引类譬喻的表现手法,他在《楚辞章 句?离骚序》中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 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 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12-3)在这里,王逸虽然没 有明确分辨比喻与象征的联系与区别,但他 已经意识到比兴之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中也用概括的文 字肯定了王逸之说:虬龙以谕君子,云霓以 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第一个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创作出融主体 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于一体的传世精品,其 中,长诗《离骚》最具代表性.他以南楚文化 土壤为立足点,将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自然 意象,富于原始神话色彩的素材和社会生活 中的人物事件等,巧妙而合理地纳入到长诗 文学研究《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系统 中,构成带有整体性的象征情节和象征境 界,使作品呈现出纵横交织,主次分明,布局 完整的象征系统.诗人在引类譬喻的基 础上,即通过意象的比喻化,象征化过程,使 其成为抽象意识的象征,让读者领悟其背后 隐藏的真正指意,从而揭示作者对美政理 想的苦苦追求而最终归于失败的悲剧命运. 这就使象征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和鲜活的生 命力,不仅丰富了文学领域中的创作方法, 而且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创作经验. 二,《离骚》中的象征手法 和象征系统 在《楚辞》中,《离骚》是大量运用象征手 法的杰作.从总体上看,长诗主要表现主人 公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和英勇奋斗,即 便屡遭挫折,仍锲而不舍.围绕这一主题,诗 人除采用别的手法外,更多的是通过象征手 法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神话形象,人物形象, 自然界的草木鸟兽意象和生活中的器物事象 等等,都被有选择地纳入诗人构想的象征世 界之中,成为暗示诗人政治化主体情思的喻 象.这是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其间大致可 以归纳为三大系统:自然物类(植物,动物)象 征系统;人物类象征系统;器物符号类象征系 统.其中,每个系统都有正反对立的象征形 象来暗示它们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 甲,自然物类象征系统 (一)植物类象征系统 植物类象征系统可分为以下三个系列: (1)用香草香花作为衣裳,食物和佩饰 来象征主人公的好修精神: 这两句写修能(憋),即外在美,以此象征其志洁行芳,爱美好修的德操. 这两句应与前两句合看: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人,必须抓紧辰 光做事.这个事就是朝搴夕揽,即早晨 上山拔取木兰,黄昏时到水洲采撷宿莽,其 间被隐去的指义未直接说明,而是转了个弯 儿,只有通过上下文的整体把握,方能领悟 其中的象征指意,象征则间接地指意,要转 个手:它先是为自己而存在,只是在第二阶 段大家才发现它也意指什么东西.[5】(麟木 兰(香树)和宿莽(卷施草)的生命力极强:前 者去皮不死,后者经冬不枯,象征坚贞不移 的品德.诗中的朝搴夕揽,正是勤于锻炼 品德的象征,表达了他的好修精神. 英.早晨吸饮木兰滴下的露水,晚上吃秋菊之蓓蕾.木兰春天开花,菊花是在百花凋零 的秋天始盛.饮露餐英是比喻陶冶情操,从 早到晚无时不在坚持修炼自己的品德.春 兰,秋菊,象征高洁. 以上四句都是描写主人公的修能,是通过个别的形式(或日感知的形式)来表现其抽 象内容(或抽象意识)而形成的象征性手法. 读者可以通过象征体而领悟其背后所隐含 的象征意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结幽兰而延王宁. 菱花,荷花都是象征高洁.兰花则象征君 子,贤人.寄情幽兰,就是等待理想人物的 出现. 玉树琼枝象征珍贵华美之物,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才有资格佩戴.就连饮食也都是洁净 的,纯天然的,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本色.实 际上是象征自己的超凡脱俗,始终保持着自 举凡诗中所提到的江离,辟芷,秋兰,宿莽,坠露,秋菊,落英,木根,薜荔,胡绳,香 椒,菌桂,蕙草,白芷,芰荷,芙蓉,玉树,琼 树,香草,香木,香花等,都是在比喻的基础 上取其抽象意义,普遍意义而构成其象征手 83?云南大学(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五期文学研究 法的.从其整体情节内容看,即象征其好修 精神,高洁品德. (2)以种植香草香花来象征培养人才的 成绩和求贤若渴的心理,结果却与初衷相反. 诗中以种植栽培香花香草来比喻,象征培养治国人才,选贤授能,为国效劳;用纯粹 (完美)来比喻,象征三后(禹,汤,文王)的 美德;用众芳来比喻,象征众贤臣为明君 出力.本想人才辈出,获得丰收,哪知他们 中途凋谢,变质,背叛了自己,令人痛心.从 上面所引诗句看,具有两方面的象征意义: 是象征主人公的美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二是象征主人公努力为国育才而耗尽心 血的敬业精神,却好心不得好报,让他非常 失望.痛心疾首. (3)通过恶草臭物来象征那些利欲熏心,贪 婪奸诈的小人.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好 恶不同.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这六句诗是灵氛劝灵均远逝…求女,要他不要怀乎故宇.因为故宇的党人独异, 行为古怪,香臭颠倒,将杂草,粪土当作好东西 装进佩囊,缠满腰间.反而说幽兰,申椒不香,不 能0ii【戴.这些党人的好恶与常人相反,爱逐 脏臭.以恶草臭物比喻,象征善恶,是非,美丑 的颠倒,从而揭露党人们的卑劣和楚国政治 的腐败. 这里的芳字是主人公自比.陆侃如等《楚辞选》说:指腐臭的东西.[6】(既)郭沫若《屈原赋今 84?字作臭,读若浩.疑《离骚》本作臭,字形 也.[8】(这就是说,按上句文义推论,当作芳字的反面义解(即泽字的引申义为污垢.见 上引郑注.),因而泽者当比喻小人.杂糅 比喻共处,即用香花与臭物共处来比喻主人公 曾与党人共处过(共事),但是自己的资质仍 放光彩: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是在借此言彼 的基础上取其抽象意义和普遍意义而形成的象 征手法. 这两句是女婴规劝主人公的话,带有批评的语气.他不愿佩带恶草杂草,说明他能保持高洁 的品质.并非孤傲.看来,连他最亲近的人都不 理解-fg,-fg 里的蔷,菜,麓,均系恶草或杂草,比喻秽行恶习.这是让某种道理以感知的比喻化方式来表 达某种抽象的思想,使隐去的思想一下就闪现 了出来.对象征来说,这是—个从特殊(物体) 到一般(即到理念)的过程.[5】(嘟)诗人常常用 香花香草同毒草臭物进行x;j-比,象征二者之间 的对立,以此暗示楚国官场里的政治环境,以正 反对比的方式,突出主人公与众人不同的爱美 节操. 这些诗句是写主^,.公听了巫咸吉故之说后所发的感慨,实际上是x,-j-巫咸的反驳.-fg 变质显得特别痛心,在诗中一再谴责.这与屈原的实际生活感受有关,因为过去-fg 曾培养或 扶持过大批人才,当-fg 被疏远,放逐后,那些风 派人物就纷纷倒戈,投奔靳尚等权贵的怀抱, 与屈原为敌.这虽然是历来官场上常有的现 象.但对主张贤人治国的屈原来说,确乎是一次 沉重打击,内心深感不平和愤怒,自然会通过作 品流露出来. 《离骚》中出现的香草,香花和香木约二十 文学研究《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系统 种,杂草,臭物近十种.这些东西本为自然界的 物象,可是,一旦进入作者的审美观照,它们就 被注入了主体的情感意识,外化于客体物象上. 这时的物象,已非原来的物理实象,而是转化为 审美意象.诗人用这些花草植物中的意象,通 过比喻化方式,形成隋节内容,取其抽象意义和 普遍意义,构成象征.《易?系辞传上》有立象 以尽意之说,如果用此说来看诗歌创作的话, 象是诗的外部形体(实体),意是蕴藏形体 中的生命(情志),二者浑融的同时,意又超越 其象而居主导地位,借用皎然的话说就是: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9](晒)诗人用这些植物 争,揭示出当时楚国内政的腐败和党人在政治上的堕落.楚国的前途和命运,由此可见一斑. (二)动物类象征系统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曾说:象征所要使 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个具体的个 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lo1(聊) 譬如说:龙象征中华民族,狮子,老虎象征威猛, 刚强,鸽子象征和平,狐狸象征狡猾等就属此 (1)以鸟禽类为象征物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鸷鸟(山鹰)象征高尚的人,超群拔俗,不与俗 人为伍,自古以来就是分明的.实际上是诗中 主^公以山鹰自比,具有象征喻义.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主^公在求女的过程中,将鸩,雄鸠比喻为媒人,组成象征情节,以便实现其求女的愿 望,然而鸩鸟和雄鸠都不可靠:前者撒谎, 后者轻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在这里,动物的象征意义要从屈骚的象征 体系上去把握,才能得其真谛,而不是仅仅从单 个的比喻上去理解,特别是屈原的《离骚》,象 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象征意义,不停留在某 句,某一段的比喻上,而是布满全篇,贯穿于他的全部作品之中,所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象 征体系.嘣以动物象征某种抽象的东西,不 仅在《离骚》中有之,而且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 也多有之,将它们汇合起来就成为一个象征系 列,成为屈骚象征体系的组成部分,例如《涉 前两句象征贤人远去,后两句象征小人得势.又如《怀沙》: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由前两句得知,后二句显然是用象征手法:风皇被关进鸟笼,象征贤人受压被困,或日遭到 打击迫害;鸭子展翅舞蹈,象征小人得意忘 形.其他如《悲回风》中的蛟龙隐其文章 中的蛟龙,象征贤能的隐士.诸如此类的 描写,都是屈原作品中象征体系的组成部分. (2)以拟人化象征手法写主人公坐骑 主^公刚登上光明灿烂的天庭境界,忽然间又俯看到了故乡,仆人悲伤,马也怀恋,曲身回 首不肯往前走了.这里用带有拟人化象征手法 来写马,似乎它也通人性,同主^公一样, 不忍离开故乡,含蓄而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热 爱乡国之隋. 看来主^公的坐骑并非普通的马,它 伴随着主人公上天下地,吾将济于白水兮, 息等,都是想像中会飞的神龙,与主人公相伴而行,同甘共苦,久而久之,自然会通人 性.诗中出现的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 不行的情景,当是拟人化的象征手法. 乙,人物类象征系统 《离骚》中出现的人物比较多(包括神话 传说人物,历史人物和虚拟人物),这与诗人 85?云南大学(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五期文学研究 政治化抒隋主体隋思息息相关.诗人以其丰富 的想像力,幻构出绚丽多姿的象征世界,成为 暗示主人公政治化主体情绪的喻象.在这些人 物中,有自我象征性人物吾(即灵均),有 虚拟的古代理想人物,如彭咸,有现实社会生 活中的灵修,美人,众女等,有神话 传说中的下女(指宓妃,简狄,二姚等神 话式人物),佚女(美女,指简狄)等.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这里的灵修是楚王的象征,众女是群小的象征,蛾眉比喻美人,象征美德.这 些都是以比而兴的连带手法来暗示其 象征意义. 《离骚》中用美人作象征的地方较 多,有时用来自比,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就 是以美人自比.有时以众女比喻党 人.用美人与众女的尖锐对立来象 征主人公的美政理想与黑暗现实的激烈冲突. 有时用美人比喻君王: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这里的美人指谁?王逸 注目:美人,谓怀王也.)主人公希望怀 王成为明君,举贤授能,成为臣民的偶像.然 而怀王的表现令人担忧,呈现美人迟暮的 迹象:他被一群党人包围,轻信谗言,昏庸无 能.这就是以男女之隋喻君臣之义. 有时诗中的主人公又变成男性,四处 球女.他追求的美女(指君王身边的 人),象征着通君侧的人.在他无法与楚 王见面的情况下,若能得到这些美女的相 助,打通渠道,自然是梦想成真的好事.然而 他始终没有找到这样的美女.他曾到天上 求女而不遇,转而到凡间追求名淑女子, 将花送给心爱的女郎(相下女之可诒).诗 中所说的下女,指求有虞之二姚(有虞 国君主的两个女儿,后来嫁给夏代中兴国王少 康),求宓妃之所在(宓妃,传说是伏羲氏 美女叫简狄,是帝喾的妃子).主人公的这三次求女都落空,无可奈何,只得托灵氛占 b,但心中的疑虑仍未解除,于是又请巫成再 86?卜,结果仍令他失望,发出哀高丘之无女 的叹息.有时他将媒人喻之为楚王身边的 大臣: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责怪 媒人笨拙无能,怕他们传达不了自己的一 片深情.有时他埋怨君王昏睡不醒:闺中既 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闺中喻宫中, 哲王喻楚王. 以上所提到的美人,美女等比喻, 从单个的比喻看,可以有不同的喻义,如恐 美人之迟暮句中的美人比喻楚王.宓 言通情的牵线人.他虽三次求女未果,但是仍未彻底放弃: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 游而求女.他要调整好心态,不因前面求 女不遇而一蹶不振,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 求.从作品整体上看,它们已经构成象征性情 节,具备了抽象意义和普遍意义,即诗中的 美人,美女都隐去了个体的本相,将 美的形象融为一体,升华为概念的,理念 的层面,象征美的特质. 除了他求女之外,他还不遗余力地 追慕前贤,其中最理想的人物就是彭咸了.彭 成其人其事,史无记载,注家解释不一:王逸 日: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 死m)有说是巫彭和巫咸的合称,还有老 彭,巫咸,彭铿,比干等多种说法,但多系猜 测,有力证据不多,难以定论.笔者以为,彭 咸是个虚拟人物,有些类似《庄子》中虚拟得 道的理想人物那样.彭咸在屈原作品中多次出 从彭咸之所居,说明他将彭咸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于此可知,彭成是个象征性人物:象 征廉洁正直,刚正不阿,品德高尚的人.从作 品的客观效果上说,读者可以从彭咸身上看到 屈原的影子. 在人物类象征系统中,核心人物应当是 吾(即灵均).《离骚》一来就开宗明义地写 道:我是帝高阳的远代子孙,有着光荣的先王 先祖,生于最吉祥的日子,又取了美好的名 字: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在这里, 吾连自己的名字也采用了隐喻法:正则 文学研究《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系统 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日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 准平,故日正则;高原广阔,故日灵均.也就是说,正则是取绳直准平之义,灵 均是取高原广阔之义,暗示其为人公平 正直,胸襟宽广,能与人和谐相处. 《离骚》中的吾,虽然是以屈原为原 型,但又不能完全将吾等同于屈原.《离 骚》中的吾,是经过艺术陶冶和典型化处 理之后的人物形象,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诗中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统领,驾驭全诗,尤 其善于用浪漫主义象征手法塑造吾的形 象.诗中的吾,既有原型的影子,又是带 有浓郁神话色彩的艺术形象.为了美政理想, 他上下求索,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这正 是屈原生平奋斗事迹的艺术写照.从主体意识 上说,吾在诗中象征着追求真理而至死不 悔的无私无畏者;从客观效果(或艺术效应) 说,吾的精神内核象征着民族之魂,是中 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在人物类象征系统中,吾处于核心地 位,是全部人物群像中的主心骨.全诗偏重于 揭示主^公为美政理想而上下求索过程中 所经历的斗争,挫折,委屈,悲伤,奋斗不息 和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等等. 丙,器物符号类象征系统 《离骚》中常用比的手法,从单个的比喻 来说,它只是某个事物的比譬,很难看出它的象 征义,但从届原全部作品中的象征体系看,某些 比喻的反复出现,并形成固定格式,那么,这些 单个的系列比喻的抽象意义就构成了象征,例 如香草美人象征贤人君子,兰菊象征高雅洁净, 美人象征楚王或自己,萧艾象征权奸,鸾凤象征 贤能之人,鸡鹜象征佞人群小等等.概而言之, 屈骚中的象征形象可以说是以单个的形象出 现去实现总体意义的象征.【】(m) 至于器物符号类象征,似与上述所说象 征现象有所不同.因为这些象征物既非植物类 和动物类,亦非人物类,而是某种器物或是语 言符号(抽象概念).或者说:象征自己却是 个图像(biid),属于自然的范围.这些象征的事物同它自己既一致又不一致.[5】(哪)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这里的皇天(光明正大),象征公正无私, 代表着真理. 固时俗之工巧兮,缅规矩而改错; 那些善于取巧的俗人,抛弃方圆规矩,又不看墨线而追求邪曲,却把苟合取容说成正道. 俪,违背.规,指制圆形的工具.矩, 指制方形的工具.错,通措,措施.绳 墨,木工用的墨线,用来画直线.规矩,绳 墨都是工具,用来比喻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而 在这里又取其抽象意义,赋予其新的价值意 义,因而规矩,绳墨都是象征法度.举贤而 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中的绳墨也是象 征法度.用同样的道理来看以下例子: 与泽(臭字之误)杂糅是象征诗中主人公过去曾与众女,党人在一起共过事,但自己仍 保持着本色:出于污泥而不染. 柄在这里指凿的木柄.没有按照凿孔的方圆大小削制出来的木柄就无法插进孔去.这里 比喻旧的框框套套,象征前修(前代贤人) 不肯削足适履(意指苟合取容),结果惨遭 杀害(剁成肉酱). 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短之所同. 榘,同矩,画方形的工具.蠖,量长 度的用具.榘蠖,犹规矩,法度(庄忌《哀 中的榘蠖与此同).巫咸要主人公能卑能亢,按照规矩来选择同道(意即循规蹈矩). 87?云南大学(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五期文学研究 暗淡险阻,具有象征意义.正因为道路幽暗险 阻,所以才会恐皇舆之败绩.皇舆,本 指君王乘坐之车,以此喻君王的权位,象征国 家.败绩,喻车驾倾覆,象征国家败亡. 纯粹指没有任何杂质搀在其中的东西,这里用来形容古代三王的完美,它的象征意 义就是美德. 所说的器物符号类象征系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将具体物象或事象变成概念. 从《离骚》的象征体系来看,不应单纯作为修 辞手法的比喻来对待,而是比喻的深化,延伸 和升华,形成一种创作方法:象征. 三,结语 从以上所论的三大象征系统可以看出, 《离骚》象征手法的基本特征是:寓情草木, 托意男女.在这三大系统中,自然物类象征 系统中的正面形象,以自我修养为主,偏重于 象征抒隋主人公的内美,修能,即品德, 情操,人格,个陛和气质等;反之,其象征形 象和象征意义亦相反.人物类象征系统中的正 面形象,以社会生活实践为主,偏重于揭示抒 情主人公为美政理想而上下求索过程中坚 韧执着,顽强不屈,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使 参考文献: [1]周殿富.历代楚辞论评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oo3. [2]马茂元,陈伯海.楚辞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8. [3]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oo2. [5]茨维坦-托多罗夫.象征理论[m].王国卿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oo4. [6]陆侃如.等.楚辞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88?吾的形象光芒四射!反之,其象征形象和 象征意义亦相反.器物符号类象征系统中的 物,其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器物,它们都处于 被动状态,关键在于怎样使用它们?即从使用 是否得当中透视其^其事,领悟其中的象征意 义.有些虽然不属于器物,而是抽象的概念 (语言符号),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又具有 象征意义. 在这三大象征系统中,人物类象征系统 处于主导地位,是全诗内容,情节的中心;其 他两个象征系统都在围绕这个轴心运转.其次 是自然物类象征系统,这是整个象征体系中的 基础和支撑点,也是提供作者广泛运用象 征手法的天然宝库.再次是器物符号类象征系 统,它是前二类象征系统的补充,也是三大象 征系统之间不可或缺的连接点和附着 点.三大象征系统的有机融会,相伴相随, 相辅相成,通过草木鸟兽之类意象的比喻化, 象征化手法的烘托,使三大象征系统在全诗中 构成了—个完整的象征体系. 总之,以《离骚》为代表的具有个人特 征和时代特征的象征系统,创造性地发展了 《诗经》的比兴意象手法,以全新的浪漫主义 象征手法的杰出范例出现在百家争鸣的战 国时代,为后世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给后世作家留下了一份厚重而珍贵的礼物. [7]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8]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1987. [9]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 社.1964. [1o]黑格尔.美学:第2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 [11]江立中.离骚探骊[m].长沙:岳麓书社.1993. [12]毛庆.屈骚艺术新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990. 责任编辑/方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