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词牌格式

如题所述

《南乡子》的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唐教坊曲名。原为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直至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以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为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两平韵、三仄韵。单调有二十八字、三十字等变体,平仄换韵。

双调有五十四、五十六、五十八字等变体。南乡子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代表作有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扩展资料

《南乡子》原为单调,始自五代十国时后蜀词人欧阳炯,直至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两平韵、三仄韵。

欧阳炯的《南乡子·岸远沙平》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

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

译文:江岸远处,平平的沙滩,夕阳照着归路,归路上晚霞灿烂。一只孔雀临水自赏,敞开的翠尾七彩斑斓。路上的脚步似把它惊动,谁知它认得行人开屏依然。

整首词境以原野暮色为依托,由静到动的景物描写,这样的写作笔法也颇为多见。

首句,四字入韵,高明之处在于写水而不见水。

次句,在交代时间的基础上不忘刻画景色之美,以“明”衬托“晚霞”,尤见功力。

三句,依然是写景,以“孔雀开屏”刻画出动态的转变。

四句,“临水”两字成句,有意把前一句的“自怜”进一步加温,从而突出孤寂感。

以“惊却未起”倒装形式作结句,景中有人,是入景之笔,意在通过描写对世俗的不屑来掩盖内心按耐不住的情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乡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3

《南乡子》的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唐教坊曲名。原为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直至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以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为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两平韵、三仄韵。单调有二十八字、三十字等变体,平仄换韵。

双调有五十四、五十六、五十八字等变体。南乡子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代表作有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词牌起源

《南乡子》应该是流行于南乡一带的民谣曲调,不排除是隐居于南中的高士所作。调名来源据《白香词谱》说:“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

固为本意也。”但是如果调名取于欧阳炯的“路入南中”,那调名就应该是《南中子》而不是《南乡子》,何况欧阳炯所作的词调名已是《南乡子》了,可见欧阳炯是依《南乡子》的曲调填的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格一】例词: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
  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格二】例词:李珣《南乡子·兰棹举》
  平仄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采莲来。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回塘深处遥相见,邀同宴,绿酒一卮红上面。
  【格三】例词: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回首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