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的中心思想

所见所表达诗人的什么感情?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所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30
1、中心思想: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原文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简析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第2个回答  2013-09-22
所 见
(清) 袁枚

牧 童 骑 黄 牛,
歌 声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鸣 蝉,
忽 然 闭 口 立。

牧童骑黄牛:
当年老子骑青牛出关,此处小童骑牛为何?!(是为此诗引典也。)
黄牛用骑不用牵,是牧童之牧牛有道,故得为自得其乐,与牛同欢也。此则何似赞老子之无为法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黄牛象水,得其道,故可不覆也!)
牧童,天真、自在,意于修真之人与天子。
黄牛,食草、躬耕(载童同此),意于平民百姓。

歌声振林樾:
歌声自牧童传出,牧童自得乐,黄牛何非亦沾其光?山河大地何不尽然?天何不亦然?!是谓行正道而得与民同乐也!(此处可与孟子之《梁惠王上、下》之论乐同参之。)
振,意谓其昴扬也,非正声其不如此也。
林樾:林为丛为众,是义其广大包容而普遍也。樾,越也,是谓声传远播之盛。

意欲捕鸣蝉:
此谓起心行做为也,坏其歌声,弃其黄牛,自扫大兴,可悲! (此释为其接上之旨所在)
然此句却又转向另一事去了,是为大妙。
鸣蝉,因其声而成引童捕之之祸!文狱何不如斯。谏臣何不如斯!祸皆自扰!此蝉彼禅其何如于一,故禅宗主绝文字之立,是自警也。
然蝉与牧童何干?牧童何其自扰扰而废其妙歌?!有为法之所出如斯!

忽然闭口立:
闭口则无歌,立则无行,皆自失也。忽然,是一念之间断其恒久之幸福也!(此还可能是事情突变!)
童歌可招兵刀!蝉声可遭捕捉!何非同于“蹚螂捕蝉,黄雀在后!!”诗人笑此童儿,然其后又是什么呢?笑人何非笑己,议人何非议己,何人反躬以自察?!
蝉当绝声,童当沉响,诗人绝言!

所见:
此诗出处正是《庄子》之谓“蹚螂捕蝉,黄雀在后”。见而不可说,有刺于时势!兵刀或当为清末之国破。
所见,说谏、所贱。
此诗甚绝!兴衰存亡之道于之,可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2
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表现了牧童的活泼和愉快,充满了生活情趣。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4个回答  2018-09-01
所 见
(清) 袁枚
牧 童 骑 黄 牛,
歌 声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鸣 蝉,
忽 然 闭 口 立。
牧童骑黄牛:
当年老子骑青牛出关,此处小童骑牛为何?!(是为此诗引典也。)
黄牛用骑不用牵,是牧童之牧牛有道,故得为自得其乐,与牛同欢也。此则何似赞老子之无为法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黄牛象水,得其道,故可不覆也!)
牧童,天真、自在,意于修真之人与天子。
黄牛,食草、躬耕(载童同此),意于平民百姓。
歌声振林樾:
歌声自牧童传出,牧童自得乐,黄牛何非亦沾其光?山河大地何不尽然?天何不亦然?!是谓行正道而得与民同乐也!(此处可与孟子之《梁惠王上、下》之论乐同参之。)
振,意谓其昴扬也,非正声其不如此也。
林樾:林为丛为众,是义其广大包容而普遍也。樾,越也,是谓声传远播之盛。
意欲捕鸣蝉:
此谓起心行做为也,坏其歌声,弃其黄牛,自扫大兴,可悲! (此释为其接上之旨所在)
然此句却又转向另一事去了,是为大妙。
鸣蝉,因其声而成引童捕之之祸!文狱何不如斯。谏臣何不如斯!祸皆自扰!此蝉彼禅其何如于一,故禅宗主绝文字之立,是自警也。
然蝉与牧童何干?牧童何其自扰扰而废其妙歌?!有为法之所出如斯!
忽然闭口立:
闭口则无歌,立则无行,皆自失也。忽然,是一念之间断其恒久之幸福也!(此还可能是事情突变!)
童歌可招兵刀!蝉声可遭捕捉!何非同于“蹚螂捕蝉,黄雀在后!!”诗人笑此童儿,然其后又是什么呢?笑人何非笑己,议人何非议己,何人反躬以自察?!
蝉当绝声,童当沉响,诗人绝言!
所见:
此诗出处正是《庄子》之谓“蹚螂捕蝉,黄雀在后”。见而不可说,有刺于时势!兵刀或当为清末之国破。
所见,说谏、所贱。
此诗甚绝!兴衰存亡之道于之,可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