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到东周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霸道代替了王道,继而诸侯争雄,王室衰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乃为王道。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甚至自卿大夫出,则礼乐崩也,王道坏矣。

礼就是行为规范及其仪式,乐就是配合典礼仪式所具备的与之相应的舞乐。广义的礼就是指一整套社会制度。周礼就是指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用以严格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其内容极其广泛。礼体现在经济上,主要是“井田制”,也就是土地国有制,天下土地属周天子所有,其它人只有使用和继承权,没有买卖处分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礼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奴隶制下的宗法制,包括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礼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上,主要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分别指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方面的各种规范及其典礼仪式。五礼也就是狭义的礼。

周礼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既能使人恪守符合等级观念的各种规范典则,又能体现当时的时代文明,所以很为周公等人所重视,周公在制礼作乐方面,对後世影响深远。孔子极称赞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夏商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礼乐确实反映了奴隶制极盛时期的时代特点,故令处于春秋乱世的孔子极度倾慕。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皆失其道。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标志着周王朝的衰败,也是礼崩礼坏的开始,周宣王即位後稍有作为,号称“中兴”,实际不但没有缓和各种矛盾,反而实力更削弱了。周宣王还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干涉鲁国内政,引起鲁国内乱,诸侯因而不满,“自是後诸侯多畔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接下来的周幽王更无君样,乃致西周最终灭亡。西周灭亡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不断上演。各种僭越行为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孔子见季氏“八佾舞于庭”,怒斥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春秋後期,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井田制也不断遭到了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所以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孔子在历史上,是推崇恢复“周制”的一位人物。而当初春秋各国,都在抛弃周制,追求大一统的“法家化”,所以孔子说现在是“礼崩乐坏”。我们现代教科书上的历史观,往往强调一种“先进战胜落后”的逻辑,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周是比秦更落后的一个时代。但是只要对历史有些课外了解的朋友,可能就明白“后来的必然比前面的更先进”是多么不可靠的一句话。历史上有很多次“野蛮战胜文明”的情况,比如说宋人,就不比金国人野蛮,但他还是被取代了。孔子在春秋战国时,也经常认为“今不如古”,说现在“礼崩乐坏”,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推崇“周制”,认为应该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管理社会。孔子经常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就是说自己只是复述一遍当初周朝的那些政治制度和观点,而没有另加创新的意思。而周朝的政治,就是一种以“小共同体”为本进行治理的政治。所以孔子所代表的的原始儒家,他们认为“亲亲高于尊尊”,简而言之就是孝敬父母,比尊重皇帝更重要。所以儒生应该“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不能为了皇上背叛父亲。

而春秋战国时的各国,都在努力的朝“大共同体”,也就是“法家化”靠拢。春秋各国,为了战争的需要,都在努力的将自己的政治制度转向“大共同体”,也就是以国家的形式管理社会。这样的制度下,就一定要求你要“为君绝父”,大义灭亲才可以。后来发展到成熟的秦制,更是到了一个丧心病狂的程度。不要说你不能为了父亲背叛皇帝了,甚至也不是为了皇帝要背叛父亲,法家认为你要为了皇帝杀爹杀妈才可以。所谓“亲亲则别,爱似则险,民众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国家以“大共同体”为主,就是强烈反对周制,抨击儒家的,孔子才会灰心的说,野蛮战胜了文明,现在可真是“礼崩乐坏”。

所以,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就是春秋各国抛弃了周制的“小共同体”,去追求法家化的“大共同体”这么一个过程。

第2个回答  2019-11-26

孔子所谓“礼崩乐坏”,是指西周的礼乐制度受到东周的摧残从那时起,暴政取代了国王的统治方式,王子们为霸权而战,皇室也随之衰落。”国家大事在于朝拜和兵役,“礼乐远征皇帝来”是王道。当礼乐从诸侯,甚至官吏那里来的时候,礼乐就塌了,王的道也断了。

仪式是行为准则和仪式。音乐是与仪式相对应的舞蹈音乐。广义上讲,礼是指一套社会制度。周礼是指西周前期周公为严格执行奴隶主和贵族的等级制度而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在当今经济中,礼制主要是“井田制”,即国有土地制度。天底下的土地属于周天子,别人只有使用权和继承权,没有买卖权。井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上,礼制是奴隶制下的父权制,包括分封制和长子继承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礼乐主要包括吉祥、杀戮、军事、宾客、嘉兴五种礼仪,涉及祭祀、丧葬、军事、朝觐、婚礼等各种规范和仪式。五礼也是狭义的礼。

《周礼》广泛应用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能使人们遵守各种符合等级观念的规范和准则,而且能反映当时的文明。因此,周公等人十分重视。周公在礼乐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非常称赞周力,他说:“周健在第二代,余雨文在!“我来自周代”,在夏商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礼乐真正体现了奴隶制高峰期的时代特征,因此春秋战乱时期的孔子备受推崇。


礼乐制度被破坏了,表现在君主不是君主,大臣不是大臣,父亲不是父亲,儿子不是儿子,丈夫不是丈夫,妻子不是妻子,都迷失了方向。公元前841年的“中国起义”标志着周朝的衰落和礼制的崩溃。周宣王登基后,做了一点,叫“中兴”。事实上,他并没有缓解各种矛盾,反而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周玄王还违反长子继承制度,干涉鲁国内政,引起鲁国内乱。因此,王子们不满意。”从那时起,王子们就有了许多皇室命令”(世纪·周公家族)。下一任周有王没有帝王般的容貌,却最终导致了西周王朝的灭亡。西周王朝灭亡后,臣杀王、子杀父的悲剧继续上演。春秋末期,奴隶社会依附的井系统不断遭到破坏,经济基础也动摇了。因此,在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第3个回答  2019-09-21
在古代人们是非常讲究礼仪的,礼崩月坏指的就是社会钢纪紊乱,规章制度得到破坏
第4个回答  2019-09-22
礼乐崩坏指的是那些不完善不人性不完美的制度,让人诟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