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藏戏》这篇课文,写川剧。

如题所述

1、
少年时代,文化生活比较落后,那时没有电视,人们在农忙的闲暇时,除了看坝坝电影,再就看川戏了。
家乡的川剧表演由来已久,那是一种极具乡村俚俗色彩的地方戏。
那时,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剧团,剧团的演员都是村上的村民,并且大多是临时的,只要你愿意,能够唱上几句,都可以参加。演出的道具也极其简单,大都从农家随手拿来。场地不限,礼堂院坝、田间地头,只要有一方空地,便可来一场土色土香的川剧秀。
表演也是临时的,只要锣鼓一响,人们便三三两两的聚拢来。表演很有互动性,因为不是在舞台上,所以演员和观众界限也不是那么分明,台上台下都在唱,互答应和,嘻嘻哈哈,笑场不断,其乐融融。
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快乐。那乐是一种最近原始的,有着朴实的泥土气息的乐。其中有一出叫《王大娘补缸》,是一个补缸匠和王大娘调情式的对唱,把农民式的生活情趣风趣地表现出来,演员们百演不厌,观众们百看不烦,与其说是演戏,不如是是农民们在演自己生活。这是一种来自生活最底层的艺术。
最隆重的演出当数春节了。有地方叫春戏,家乡的人们好像对它并没有一个正式的称呼,他们也不在乎这个。一年到头,累了,苦了,只有这时才是他们的节日,只有这时他们才能放松一下自己。大年一过,剧团就忙活开了,从初一到十五,天天演出,表演地点在村学校礼堂。
初一一早,人们吃过汤圆,便在兜装上自家炒制的花生、胡豆、瓜子之类,纷给赶往村小学校。远远地,便听见锣鼓铿锵,似乎还见操场上人头攒动。待到得场来,才真见人山人海。于是有人早已在场外就吆喝开来:“好久没到这方来哦,这方的树儿长成了材——”于是人群里便有人应和:“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的姑娘长成了材——”一人唱,百人和,场面煞是热闹。又听得场里面有人喊:“老表,快点进来哦——该你上场了哦!”看戏是不要钱的,演员也没有工资,那时好像没有赚钱的概念,演员也好,观众好,图的是高兴,图的是喜气,图的是享受百忙中的那种悠闲。
这样的情况现在已不见了,人们习惯了看电视,打麻将,想要找回那过去的生活的乐趣,也只有在记忆中去追寻了!

2、
依我来说,我们中国四川成都的人还是想得挺好的!我们四川的川剧变脸都搬到了吃饭的地方了,好新鲜啊!
  这还要从前几天说起了!我外爷和我外婆来到了成都,昨天晚上为了庆祝,我们来到了一个好地方——锦里。这里好多人哦!还有许多外国的人哦!到了吃饭的地方了,在包间里,我们正在点菜,服务员姐姐告诉我们七点的时候下面一楼有好看的表演。啊!我们真是来对了,最精彩的川剧变脸在七点半开始,我们特高兴!在边吃饭的时候,我们就边期待着表演,嘴里还吃着成都的麻辣火锅,真是好美味啊!麻得好过瘾啊!
  我们终于等到了表演开始!舞舞台上响起了歌声,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前面全是表演的古代的舞蹈,没什么好看的,后面看到了一个表演柔术的姐姐,好精彩啊!她的身体好柔软啊!怎么弯,怎么扭,都好像不是他自己的身体一样!我们都不敢看了,好恐怖啊!她还能弯着身体向我们笑。终于到了最精彩的时刻了!那就是——川剧变脸!台上响起了歌声,可是过了好久台上都没有人,过了好久,台上出现了一位手拿扇子,身穿闪闪的披风,头带那种专门用来表演的帽子,他把脸转过来的时候,我看到他的脸是一个像猴子的样子,他在台上转着圈,边转边抖着披风,还是不是做一些猴子的动作,好不滑稽呀!然后他把脸用扇子遮住,转向后面去,再猛的转过来,我们看到了他的脸又换成了别的样子了,我们都好奇怪,他到底是怎么变的呢?大家带着好奇心为他鼓掌,掌声雷动啊!我想别的包间里望去,发现每个房间里都没有人了,原来都出来看表演了,只有锅里的火锅在那里独自沸腾着,好像听到了外面的热闹劲,也想从锅里飞出来看看。再转向台上,台上的那人又变了脸,然后他把自己的真实面孔露出来了,然后又变了一张脸,这是最精彩的,我们全部为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个个叫好!我数了数,他一共变了八次,真是太棒了!然后那人又转着圈,扇着扇子,抖着披风下了台!表演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的回到桌上吃着火锅!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感叹:“真神奇啊!连我们自己四川人都不知道他那神奇的脸是怎么变出来的!我恨不得找那个变脸的叔叔问一下,到底是怎么变的啊?”妈妈说:“如果别人给你说了,那就不好看了!”唉!也是哦!
  光听我说不好,你不一定想象的那么全面,不会有亲眼看精彩,不如去“锦里”看看吧!不光是变脸,其他的也还挺精彩的!欢迎来玩哦!追问

谢谢,但是我不是要这种作文。我是要写川戏的变脸、形成、特色。

追答

哦,那不好意思了。帮不了你。打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2
我们也是,但写的是京剧脸谱,好难啊!
第2个回答  2014-03-05
不会啊啊啊啊啊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