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二十四孝的《郭巨埋儿》

如题所述

《郭巨埋儿》出自《二十四孝》,讲的是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担心若拿钱供养了儿子,就会影响供养母亲,于是夫妻商议:不如亲手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奉母亲。这就是所谓的“埋儿奉母”的“孝亲”故事。

类似“郭巨埋儿”这样的所谓孝亲故事在近代以来备受争议,那么在重新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怎样看待类似的事情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被专制统治阶级所绑架和利用,其结果就是不断被阉割变造。

经典儒家虽然讲了很多,但只有五个概念是核心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而五常之中,“仁”又是根本。

所以衡量一件事情是不是真正符合儒家文化的理念,归根结底看他是否符合“仁”道。

在郭巨埋儿案例中,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能是仁者所为吗?显然不是。

郭巨的母亲会愿意自己的儿子杀死他的孩子来奉养自己吗?显然也不会。那郭巨违逆母命,陷母亲大人于不仁不义,这实际上是极大的不孝。

所以,郭巨埋儿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其特殊目的而树立的一个变异的典型,这个典型跟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不是真孝,而是假孝。

那么统治阶级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典型?

因为他们要“移孝作忠”,要用像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来培养愚忠的臣民。

为什么要臣民愚忠?

答案显而易见。就是为了维持其专制统统。

其实先秦的中国人从来就不讲愚忠。

周武王是历史上谁也不敢否认的圣王之一。可武王的功绩是什么?武王伐纣啊!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杀一人而救天下,大仁大义啊!如果讲愚忠,那何来“武王伐纣”?

辅佐武王的姜子牙在他的《六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从姜太公的话里,哪里看得到“愚忠”?如果硬要说有,那也是对于“仁”“义”“德”“道”的“愚忠”,而不是对于某个人的“愚忠”。

我们在今天拨乱反正,重新倡导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是大大的好事。但是善良的人们啊,一定要警惕!警惕别有用心的势力再度绑架和变造传统文化为其专制统治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