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写过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如题所述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过两位老师。一位是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日本的藤野先生。

关于三味书屋和寿老先生,只残存于鲁迅儿时的记忆中,印象很模糊。藤野先生的形象,在鲁迅的笔下却很鲜明。

“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不讲究,并不太受学生们尊敬和喜爱。对鲁迅格外照顾,亲自为他添改讲义,送他相片。

鲁迅回国后弃医从文,每当“夜深疲倦,想要偷懒”时,抬头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良心发现,并且增加了勇气”。

鲁迅在文章中说:“在我的老师中,他是我最感激的一个……”

令鲁迅时时挂念的藤野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生于1874年,日本福井县人,比鲁迅大七岁。

藤野先生祖上世代行医,其父也是一名医生,接受过西洋医学教育,一辈子当乡村医生。藤野九岁时,父亲过世。在两个哥哥的抚养下,藤野才得以长大成人并入学读书。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当时,福井县的许多学校开设了汉学课。藤野在酒井藩学校(小学)读书时,学习过汉学。在那时,藤野先生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说过,藤野先生担心他不肯解剖尸体,因为藤野先生知道中国人敬重神鬼,解剖尸体是对逝者的不敬。藤野先生还详细地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是如何裹脚的,叹息没有机会亲自看一看。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亲近,既有鲁迅自己理解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也有藤野先生对中国文化热爱而心生亲切。以及,作为教师对学生天然应有的关心。



藤野先生读完小学后,进入藤岛高中读书。日本的高中,其实只是初中。1892年,藤野先生尚未完成初中学业,便得到一个特别的机会,得以进入爱知县医学校学习。这在那时是他的幸运。继承了父业,还可以省却许多曲折。然而这一段经历,却于幸运中蕴藏着不幸。

在爱知医学校学习四年后,1896年,藤野先生毕业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解剖学助教。1897年,在导师奈良坂先生的帮助下,藤野先生获得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的机会,进修了一年解剖学。

三年后,藤野先生应聘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担任解剖学讲师。就是在这里,藤野先生遇上了鲁迅,结下了一段为后世所传诵的师生情谊。



青年时代的鲁迅,从21岁到28岁,在日本留学七年,1910年方才回国。这一段人生经历,是鲁迅精神发育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众所周知,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反复提及,他去日本留学,是想学医以拯救孱弱的国民。然而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生活,以及那些年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自己记述甚少,这实在令人遗憾。也因此,《藤野先生》一文更显得弥足珍贵。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进入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了两年,1904年入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就读。

据史料记载,当时派遣鲁迅一行去日本留学的清朝官员刘坤一,希望这批留学生在弘文学完成基础学业后,可以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采矿和冶金专业。这几乎没有可能。当时日本只有两所大学,一所是东京帝国大学,一所是京都帝国大学。日本本国的学生想要考入这两所大学都非常难。中国留学生想要入读,一要参加考试,二要中国驻日公使的推荐。即使考上了,也得七年以后才能毕业。

平心而论,鲁迅如果选择参加考试,考上的概率并不高。当时还有另一种选择,也正是鲁迅在弘文学院的老师极力推荐的,进入医学专门学校就读。


图片已授权

关于鲁迅学医的原因,现在基本有定论。一是小时候关于“父亲的病”的记忆及那时的决心,二是鲁迅发现日本的崛起与明治期间医学的进步有很大关系。然而真实的原因,或者说决定性的原因,是鲁迅当时并没有更好的选择。明治以后,日本的医学进步很快,用他们的话说,便是德国犹有不及。

清国留学生进入帝国大学不是容易的事,进入医学专门学校却比较简单,只要本人提出申请,不需要经过考试。所以鲁迅留日期间学医,应该是务实和理性的选择。

不过,鲁迅原本可以留在东京,东京也有医学专门学校,不必一定去仙台。仙台偏远寒冷,鲁迅去那里,可能真的是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们的嘴脸。



鲁迅是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因而得到了格外的照顾。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和亲切关怀,以及惜别时赠送相片,令独在异乡的鲁迅感到无比温暖,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并专门撰写《藤野先生》一文记述。这在藤野先生本人也是未曾想到的事。

可惜多年后藤野先生看到此文时,鲁迅已经去世,师生之间无缘再续佳话。

藤野先生在《谨忆周树人君》中写道:周君脸圆圆的,但不是健康的血色;人很聪明,学习很努力。那时他一个人在日本,一定很寂寞。周君成为文学家,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尊我为唯一的恩师,我感到很高兴,也感到不可思议,我不过为他添改了一些笔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7
后来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开了一家诊所,因为学历并不高的他被学校给开除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