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余华的作品《兄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6
这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反思小说。余华写了四十年的两次社会裂变,这两次裂变,一次是“文革”,一次是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价值观的颠覆和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颠倒。余华写了两次裂变中的两场悲剧,这两场悲剧的话李光头在分文没有的时候,就是人人眼里的穷光蛋。当李光头成为刘镇实际的权力拥有者以后,宋钢这样的普通的工人就变成了市场经济中间的牺牲者。宋凡平和宋钢都是为自己的爱妻而牺牲的。宋凡平的牺牲,是以他的反革命身份,还要到上海去接他的妻子;宋钢死在他为林红去挣钱,最后挣钱失败而自杀上面。余华通过这两场悲剧,思考一个共同的根源可能就是善和恶这个问题。“文革”中间和市场经济中间,最终都是因为“恶”抬头了以后,扼杀了“善”。他要让人思考,人性究竟怎么被泯灭成为兽性的。他在上部里铺垫了,李光头八岁,已经有性欲了,这在生活中当然不可能。但是,他也很好地铺垫了李光头没有教养,没有底线的束缚。那么宋钢呢?他既继承了父亲的高大英俊,也继承了他父亲的忠厚老实,规矩的做人。七十年代李兰死的时候,她怎么也不可能想到,在未来的世界里,需要担忧的是宋钢,而不是李光头。我一直觉得余华是一个特别锋利的作家,他能够特别锋利地,不见血就把这个社会给切开了,让你看到其中的筋腱关系。锋利的好刀都是不见血的。林红最后对李光头说,她说:“我杀了自己的丈夫,你杀了自己的兄弟。”但是余华为兄弟关系的每一步都设计了坚强的逻辑,要让我们都意识到,只要有权力意志在,悲剧就无法避免。在一个以金钱为阶级划分的社会里,李光头和宋钢的强弱对比,就没办法改变,林红的天平也必然会倾斜。李光头、宋钢和林红,这个转了一圈的关系,绝对不是伦理颠覆那么简单。余华要表述的,是欲望造就了权力意志,权力意志得到的欢愉必然会使人忘乎所以,人性中间的恶就会伤害人性中间的善,因为善太弱小了。最后我们再来讲讲有关这部小说的争议。主要是有许多读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下部和上部风格不一样,读了上部觉得上部很感人,但是读了下部,觉得写得很丑陋,把上部那种很感人的东西都给破坏了。我其实一直在讲,余华是构思能力很强的一个作家,他一开始写上部的目的就是为了铺垫下部。上部宋凡平的英雄主义,宋凡平的高大,到下部宋钢的卑微。余华说,他希望这部小说能够使人人都意识到,我们需要自救。下部的悲剧是三个人共同造成的,我想余华想说的是救赎。在善恶之间,李光头和林红需要救赎,宋钢也需要救赎。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争议,余华自己却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
第2个回答  2020-11-16
余华依然是我们最好的小说家之一,我并不认为一个人在45岁时写的一部长篇的成败具有什么决定性的意义,恰恰相反,这对读者是有效的祛魅,它使我们意识到余华并非无所不能,他一样会失败,而余华本人也可能由此从封闭着他的文学神话中走出来,重新出门远行,获得新的自由。——李敬泽(文学评论家)余华的《兄弟》以这样的开头吸引阅读者的兴趣:“李光头坐在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体会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辛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这真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余华在推出小说《兄弟》之外也顺便把自己的粉丝再次逐一“检阅”。在评价《兄弟》的问题上,明显存在着对立的两个团队,一派是坚决支持派,他们捍卫着余华小说的文脉,甚至是他的叙述和讲故事的能力,并不惜摆出《兄弟》能卖上上百万册作为证据来支撑;而另一派则是苛求派,当然这些应该还是余华的粉丝,他们对余华10年没有作品抱怨太久,以至把很多刻薄和苛求的评价纷纷抛出。而笔者则认为,尽管这两派各自心怀鬼胎,却终究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这条战线的基点就是:《兄弟》是一本好读的小说。余华自己更是卖了力气,他像个民工一样不惜力气地在媒体上频繁露面,从故事的起源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文章的叙述说到电视上的凶杀新闻。也许,他只是想证明一个10年不推作品的作家,10年之后可以照样写作;也许,他还想证明,一个此前写出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知名作家,10年后的作品应该比过去更好,即使不是更好,总该比过去卖得更多吧。说句老实话,《兄弟》真是一个好读的作品,尤其是它的前三分之一。他对一个乡村“偷窥”故事的叙述,对情节的把握,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余华把作品的时代背景放在了从“文革”到今天这样一个将近40年的交接点上,他喋喋不休地对媒体说,中国的40年有着欧洲400年的历史跨度,小说要说的就是这个超越型的人性故事。尽管我们不知道《兄弟》的下部将如何演绎人性以及当代的传奇,但仅仅从《兄弟》上部来说,余华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企图。文艺圈是不是又限入了一个“回忆”狂潮,就像去年的《孔雀》和《青红》,仅仅是今年最杰出的小说作品,笔者所看到的就有东西的《后悔录》和余华的这部《兄弟》,它们在某种气质上,简直太像了;而它们在类型上,也是如此相似,就像《兄弟》里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不过比较起东西的《后悔录》来说,《兄弟》一书过于畅销,过于喧嚣。对一个牛作家来说,这是最为自豪的事情,也许也是最为耻辱的事情。
第3个回答  2020-11-16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无私与无畏。小说获得法国著名的《国际信使》周刊设立的首届《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中国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
第4个回答  2020-11-16
《兄弟》是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共分上、下两部。该小说讲述了小镇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作者以荒诞手法再现历史,是为表现对六七十年代强权的批判,以及对改革开放初期民众精神生活匮乏的担忧和些许的人性关怀。

《兄弟》是余华沉寂10年之久的著作,一出生就倍受关注,可也是“两重天”境界。一方面是普通读者的万般宠爱,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浪里个浪,各有各的浪味;一方面是专业读者的失声,以及评论界的哑然,偶有发声也着实没什么高度评价,为此还在网上干仗。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余华作为资深作家,一部《活着》就足以奠基一片粉丝,以后即使随便在纸上画个圈,别人也会研究个因果律和所以然来。

故事的梗概,讲的是江南小镇小青年李光头厕所偷看女人被抓,而十几年前他亲爹正是因此淹死在粪坑,被一男子宋凡平捞了尸体送回。李光头妈李兰后来和丧妻的宋凡平结合,李光头和宋凡平之子宋钢成为兄弟。文革宋凡平被迫害惨死,塑造了一条硬汉好汉形象,催人泪下,令人憧憬。李兰时隔几年去世,两个孩子相依为命,在两个时代动荡下,因一个女人李红激起一片涟漪,李光头奋而直追,却让宋钢接到了绣球。20年后天地一变,李光头风起云涌、富可敌国,宋钢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又发生了一些伦乱之事,一曲兄弟情贯穿始终、贯穿生命、贯穿人性。

余华坦言,是一位欧洲记者启发了他对《兄弟》的创作。1995年他开始写《兄弟》,后来没写下去。因为他那时感觉到中国社会跟文革时期相比已变化很大,不知道怎么写。2000年他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从一位记者对于中国时代变化的提问中,明白自己应该开始创作该小说。回归小说领域的余华,原本计划写10万字的家族小说,但创作过程不顺利,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思路。从美国访问回来后,他决定改创作一部10万字的小作品,没想到最后成了这部《兄弟》。

这部作品主要围绕两个事件展开:一是李光头和宋钢的兄弟情;一是李光头、宋钢和林红的三角恋。两个事件互相纠缠、交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小说整体。小说中的兄弟情是在共同的亲情、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受苦受难、共同的扶持相帮中逐渐建立、慢慢发展,终至血肉相连、牢不可破的。这种兄弟情是食人间烟火的,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它为小说的故事及其发展提供了富于包容度的叙事框架和有力的逻辑支撑。《兄弟》的下部则着重叙述李光头、宋钢和林红的情感纠葛。
第5个回答  2020-11-16
1、余华依然是我们最好的小说家之一,我并不认为一个人在45岁时写的一部长篇的成败具有什么决定性的意义,恰恰相反,这对读者是有效的祛魅,它使我们意识到余华并非无所不能,他一样会失败,而余华本人也可能由此从封闭着他的文学神话中走出来,重新出门远行,获得新的自由。———李敬泽(文学评论家)2、余华的《兄弟》以这样的开头吸引阅读者的兴趣:“李光头坐在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体会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辛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这真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3、余华在推出小说《兄弟》之外也顺便把自己的粉丝再次逐一“检阅”。在评价《兄弟》的问题上,明显存在着对立的两个团队,一派是坚决支持派,他们捍卫着余华小说的文脉,甚至是他的叙述和讲故事的能力,并不惜摆出《兄弟》能卖上上百万册作为证据来支撑;而另一派则是苛求派,当然这些应该还是余华的粉丝,他们对余华10年没有作品抱怨太久,以至把很多刻薄和苛求的评价纷纷抛出。而笔者则认为,尽管这两派各自心怀鬼胎,却终究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这条战线的基点就是:《兄弟》是一本好读的小说。4、余华自己更是卖了力气,他像个民工一样不惜力气地在媒体上频繁露面,从故事的起源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文章的叙述说到电视上的凶杀新闻。也许,他只是想证明一个10年不推作品的作家,10年之后可以照样写作;也许,他还想证明,一个此前写出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知名作家,10年后的作品应该比过去更好,即使不是更好,总该比过去卖得更多吧。5、说句老实话,《兄弟》真是一个好读的作品,尤其是它的前三分之一。他对一个乡村“偷窥”故事的叙述,对情节的把握,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余华把作品的时代背景放在了从“文革”到今天这样一个将近40年的交接点上,他喋喋不休地对媒体说,中国的40年有着欧洲400年的历史跨度,小说要说的就是这个超越型的人性故事。尽管我们不知道《兄弟》的下部将如何演绎人性以及当代的传奇,但仅仅从《兄弟》上部来说,余华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企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