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余华的作品《兄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6
2006年余华的《兄弟》出版,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100万本,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兄弟》是余华停笔十年之后的一部作品,他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冷峻的叙事风格,并融入了批判意识,使作品上升到了国民性批判的高度,并以此反映现实生活的弊端。《兄弟》主要诉说的是两个家庭重组后,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从心酸而悲惨的童年到现今曲折生活的经历。



《兄弟》以宋钢、李光头的人生及宋李二人与林红的情感纠葛。小说对三者关系的叙述虽杂糅在一起,但细读文本会发现作家对“宋林”侧重“爱”的彰显,为读者展示了为维持生计而奔波、脱离肉身刺激的一对夫妻间的简单、淳朴、至深至重的爱;对“李林”着重渲染“性”的放纵,将爱和性推向两个极端,让读者看到了爱的壮美,以及性的相形见绌;对“宋李”则偏重“兄弟情”的弘扬,是余华反复确认、强调两人在精神上坚守着的那份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余华独特、精巧的构思,整个故事采取了循环叙事。余华用生父、继父,小混混李光头与宋钢的命运起伏,两兄弟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折射出来的两个时代之间鲜明的对比,表明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和揭露,对中国底层进行了辛辣的、痛快的嘲讽和批判。
第2个回答  2020-11-16
《兄弟》问世至今,一直备受争议,可谓"冰火两重天"。
有人说,《兄弟》是余华最差的作品,但是余华自己却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

余华说:"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上部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下部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他们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我们四十年之中。 "

作者通过两个兄弟一生的命运,贯穿了两个时代,描绘的是被裹挟其中的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生活状态,特别是金钱、欲望和人性、本能之间的冲突,表达的是对坚守善良,良知回归的美好渴望。
第3个回答  2020-11-16
上半部是荒诞的真实,下半部是真实的荒诞。《兄弟》成书历时两年,小说从文革前后开始,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直至全球化的今天。故事荒诞不羁,充斥着矛盾、腐败、狡黠、混乱和放纵的欲望……滑稽但不是喜剧,讽刺成一出喜剧。
一、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颗大白兔奶糖也要相互礼让的真挚友谊;为了一个女人可以割袍断义的兄弟情。很纯粹,也很现实。
二、其实余华很多作品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你可能现在还没有经历过,但是你以后会领悟到的。
三、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好兄弟不多啊,要好好珍惜眼前的兄弟,不要让时间亦或是红颜,是非淡化最单纯真挚的兄弟情。
第4个回答  2020-11-16
看完这本书,虽然剧情颠覆伦理,简直不可理喻,但却又充分理解到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生活中也许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却会有这种事情的一个缩影,在兄弟和女人中选一个,谁又能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我为最终宋刚的死感到可惜又可恨,可惜他这样一个纯真善良,没有心机的好男人,竟然是这样死去,可恨他没有心机,没有多长个心眼,被自己的兄弟绿了。我瞧不起林红,曾经认定宋刚,却又在富贵、权力、欲望 面前低头。我佩服李光头的商业头脑,但气他不守兄弟情谊。
第5个回答  2020-11-16
2006年余华的《兄弟》出版,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100万本,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兄弟》是余华停笔十年之后的一部作品,他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冷峻的叙事风格,并融入了批判意识,使作品上升到了国民性批判的高度,并以此反映现实生活的弊端。《兄弟》主要诉说的是两个家庭重组后,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从心酸而悲惨的童年到现今曲折生活的经历。

《兄弟》以宋钢、李光头的人生及宋李二人与林红的情感纠葛。小说对三者关系的叙述虽杂糅在一起,但细读文本会发现作家对“宋林”侧重“爱”的彰显,为读者展示了为维持生计而奔波、脱离肉身刺激的一对夫妻间的简单、淳朴、至深至重的爱;对“李林”着重渲染“性”的放纵,将爱和性推向两个极端,让读者看到了爱的壮美,以及性的相形见绌;对“宋李”则偏重“兄弟情”的弘扬,是余华反复确认、强调两人在精神上坚守着的那份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余华独特、精巧的构思,整个故事采取了循环叙事。余华用生父、继父,小混混李光头与宋钢的命运起伏,两兄弟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折射出来的两个时代之间鲜明的对比,表明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和揭露,对中国底层进行了辛辣的、痛快的嘲讽和批判。

《兄弟》虽然批评声不断,但是整部作品的意蕴和叙事还是值得借鉴的,他的死亡叙事让读者在阅读中不寒而栗,深感那个特殊时代带给人的影响。

总之,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一点毋庸置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