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前者选出来的都是文豪,后者选出来的都是腐儒呢?

明清是八股取士,也就是说不允许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取士的制度利于选拔奴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唐朝时期的皇帝也很圣明,清朝又大兴文字狱,对思想是一种钳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3
明清时期的制度让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而唐朝的皇帝不但重视人的学识,也重视其的各方面发展,如:处理事情的能力。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8-29
  考试内容不同:
  唐朝时期,读书人在礼部考试及格就叫进士及第,就有做官的资格,却又不立即受官,还要由吏部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部考了人事部再考。大约“礼部考的是才学,吏部考的是干练”,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才能做官。这个精神,和汉代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方法有异而已。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但是宋人把这个传统破坏了。宋代的读书人只要科举及第,立即就委以官职,不必再经吏部考试。这其实是不对的。会读书的人不一定会做事,而国家需要的是管理人才,怎么能只看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不要历练?何况所谓考试,原本指的是考绩和试用。现在士人“榜下即士”,无绩可考,不试而用,就违背了考试的初衷。
  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科举考试变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考试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清朝时期,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考试的严格程度不同:
  唐宋两代,“主要的考试只有一次”,明清却要从下到上一路考下来。先在州县考,叫“童试”;然后再省里考,叫“乡试”;然后在部里考,叫“会试”;最后在宫里考,叫“殿试”。层层选拔,层层淘汰,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出人头地。所以很多读书人,一辈子就耗在考场上了。

参考资料:《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易中天 著 文汇出版社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