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有何区别

如题所述

唐朝时期,读书人在礼部考试及格就叫进士及第,就有做官的资格,却又不立即受官,还要由吏部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部考了人事部再考.大约“礼部考的是才学,吏部考的是干练”,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才能做官.这个精神,和汉代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方法有异而已.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但是宋人把这个传统破坏了.宋代的读书人只要科举及第,立即就委以官职,不必再经吏部考试.这其实是不对的.会读书的人不一定会做事,而国家需要的是管理人才,怎么能只看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不要历练?何况所谓考试,原本指的是考绩和试用.现在士人“榜下即士”,无绩可考,不试而用,就违背了考试的初衷.
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科举考试变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考试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清朝时期,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6
试题答案:【答案】B 试题解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制度则昭若日月”足以证明举荐制度在历史上当然是有进步性的,唐宋考试制度的确是过于严厉,但是推行难度并不大,因为唐宋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繁荣时期,“所试科目不合时用”足以证明孙中山认为八股取士当然不值得推崇的,所以,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在整体上还是以积极作用为主的,当然也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孙中山评价科举制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