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史官怎样保证他们写的历史客观真实?现在有什么机构写官方史书的么,他们又是怎样保证客观公正的?

顺便再问下有那本书写建国后的历史,要客观公正的

秦汉以后,史官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并且一般也不再为世袭的,而是完全融入了普通官员的任免系统之中。尽管如此,史官在奉命记载宫廷史事的过程中,仍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权限。特别是由史官掌记的“起居注”,为保持其客观公正性,习惯上,连当世的皇帝也不得观看,其中亦寓有督促帝王不得为非作歹的含义。这一点,到南北朝时仍有所表现。如北魏太武帝时,崔浩因主持编修国史得罪鲜卑贵族,惨遭灭族,参与编史的著作郎高允因得到太子庇护而幸免于难,但当太武帝拓跋焘向其当面问及此事时,他却词不稍屈,冒死而称崔浩“直以犯触,罪不至死”。并对太子说:“夫史籍者,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炯戒;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是以言行举动,莫不备载,故人君慎焉。”崔浩虽有过失,但其“书朝廷起居之迹,言国家得失之事,此亦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高允身上继承的正是古代史官独立不阿的精神。西魏时,史官柳虬还主张把史官独立记载的史事直接公诸当世,“然后付之史阁,庶令是非明著,得失无隐;使闻善者日修,有过者知惧。”史官的这一职能,使那些想获得后世好名声的帝王权臣多少有所顾忌。如东魏权臣高欢即对史官魏收说:“我后世功名在卿手,勿谓我不知。”其子北齐文宣帝高洋也故作大度地向他表示:“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帝诛史官。”但唐以后,这一传统渐遭破坏。首先是唐太宗,晚年曾几次提出要看“起居注”。开始褚遂良等大臣还能拒绝他,后来终于拗不过,将“起居注”删为“实录”给他看。唐太宗观起居注之事,即使本身并不出于恶意,但此例一开,史官记事独立性的最后一道防线遂告解体,以致后来的“实录”屡有被篡改的记录。于是,“实录不实”乃不免为后世所诟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30
基本上先秦的史书真实性是最强的,但是这一点,说实话,没什么能保证。现在也不需要史官了,因为有更先进的记录手段,现在有的只是保密局
第2个回答  2011-04-30
1、古代的史官都是站在皇室立场的角度,编写历史,为维护皇室尊严、统治,所以不可能真正的客观。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其文学价值远远高于史料价值,司马氏记史带有文学色彩,加入了个人的爱憎情感。班固的《汉书》断代记载了西汉史,其相对更加客观翔实、冷静但是还是不免维护刘汉王朝。
2、关于建国后的历史可以查看有关方面的论文。
第3个回答  2011-04-30
史书,特别是正史,没有客观性可言,要不怎么会说,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啊?每一件事都有他的两面性,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了追问

那也要相对来说比较公正的,不带吹捧的呀

追答

那就无从考证了吧,不要说古代了,就算是几年前的事,我们也不一定真正知道事情的真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