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中学生写的水浒传书评1000字,不要感想

如题所述

《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和《三国演义》不同,不是通俗化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集合了无数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干的英雄传奇。
北宋宣和年间,国家腐败,外寇不断来袭,朝中大臣内乱不断,有志之士走投无路,百姓难以生存。一帮忠义之师揭竿而起,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用武力惩治贪官,维护广大老百姓的人身安全。他们的领袖人物正是——呼保义宋江。他本着“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理念,带领梁山一百单八将“披荆斩棘”,在老百姓的口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也许正是这种口碑,梁山好汉受到了皇上的赏识,受到了招安。受到招安之后,梁山好汉尽心尽力的为国征战,最终伤亡殆尽、身死非命,但他们无怨无悔,一心为国。也正是这样,他们在百姓口中传为佳话,虽说这一百单八将武艺高强,但从不恃强凌弱。他们人各有性,果敢刚烈的武松、忠勇莽直的李逵、粗鲁朴实的鲁智深、悍勇精明的石秀、仗义干练的宋江……正如清代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单八将,人各有其性,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诚如斯言!
在当今社会,早已难觅“梁山好汉”的踪迹,有的只是那高球等人。或许在水浒之中,你才能真真正正的领略到这一百单八将的性情。
所以说,一部《水浒》,让我们看到了宋江“忠”的感召,李逵“狠”的魅力,吴用“智”的神奇,高俅“奸”的唾弃,在对各类人物的品味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人身的净化!

《水浒传》描写的“替天行道”、“全忠仗义”的“义”突出了“义”的本义经济项义的“分予”意义,只不过将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分予”更改为由下而上的群侠“义分”义。体现了人可参政理国的思想,大有民主气息。

《水浒传》以倾海之墨大写特写梁山好汉“全忠仗义”“替天行道”,其内涵到底是什么?与儒家伦理的主张有无相关和抵牾?这是辨析《水浒传》根本主题,确认其文学史地位的致关重要的问题,

先说“全忠仗义”。显然、这一短语的主题词是“忠”和“义”,而“义”又明显是主题词的关键词,因为“义”在这里规定着、限制着“忠”的范畴。所以,我们只要把“义”的意义搞清楚了、“全忠仗义”的内涵也就昭睡若揭了。“_

说到“义”的含义:就需从“义”的本义训起。《说文》曰: 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义字首先涉及的是“从我”,“我”字《说文》释:“施身自谓也”。段注:“不但去自谓,而云施身自谓者,取施与我古为叠韵,施读施舍之施,谓用己而身于众中,而自称为我也”。我与吾不同之处,在于“我”于众中有施于之象。其次“从羊”,段注:“从羊者与善美同意。”显然,“义”字有我持此“给膳”之羊,施予众人之意象。诚然这行为为美为善变即是义。义之本义在礼中更凸显,《礼记·礼器》曰;“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当时无论是作为给膳的羊,还是作为祭品的牲畜、腊肉,最后都要由长老按等级平均地切割分施予大家。所以《礼记·祭统》曰:“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惠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很明显。在祭礼之后,会食之中,对这些给膳之羊.如何分配及取与弗取,“我”都要经过从中裁断,度之务使合宜。《说文段注》曰:“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这种合宜的予取行为是美的、善的、因而是义的。推而广之,凡关于财富的分配、物质的交换,只要是均平合宜的就是义。显然,义字的本训即具有物质的内容与经济的含义,是一个关于财富分配的经济概念。

诚然,义与其孪生兄弟“利”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利”的本义,朱骏声训释云:“从刀刈禾会意,兵革坚利之利是其本字。”由以刀取禾而有获取意,由刃利、获取而有悦爱意,转而有财利、利益、利欲、自利意,引伸而有便宜、裁成意。显然,利字的物质内容与经济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在财利予人即利人、利天下这一义项上,义与利是相同的,因为之所欲利正是义之所授予。因此,墨子说:“义,利也。”可是,利之所刈之禾,义之所分之牲,都是人赖以生存的食物,利重在取得,义重在分予。不过在上古时代,耕耘、狩猎等生产过程的获取,并不等于自己的取得,还必须经过分配而后才能取得。换言之,利取必须经义分而后方得。故义是涵盖着、决定着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