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主张,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其目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朱熹说,“道”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可用“理”一词来表述。例如,为什么天掉不下来?为什么打的能容纳万物?为什么扇子如此做,如此用?等等,宇宙、自然、社会的许多现象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学人们应该去研究这些道理,研究各种事物存在的根据。这个根据就称之为“理”。朱熹进一步提出“天理”的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源于一个“天理”,万事万物是“天理”的不同表现。这个天究竟是自然之理还是道德之理?朱熹有时候指自然之理,有时候讲道德之理,但他所强调的是后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天理”,其特征是无形、物体、无法触摸,它并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无始无终,永恒不灭,弥漫宇宙,无所不在。天理是唯一最高的存在,自然之理只是它的一种表现。
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朱熹在许多地方解释说,所谓“灭人欲”并不是不要有物质欲望,而是不要过分地贪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不要感情,就人类来说,人性是根,感情是芽,感情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不能没有,但是不能让感情泛滥,不要纵情,对感情要用道德来约束,使其于道德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3
其实这是压制人民的一种做法。
所谓的天理就是皇命,皇帝是天子,他说的话代表着天的意思。但人民的欲望违背了皇帝的意愿时就得让步。目的是为了压制人民的反抗,加强君主集权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