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如题所述

程朱理学存理灭欲的理欲观,作为道学伦理学说的核心和其哲学理论的最终归宿,对后世影响很大。程朱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试图以存理灭欲的主张来限制当政者的私欲膨胀,引导皇帝和士大夫们一心为公,并使百姓归于善良,社会保持稳定。但他们由此提出的禁欲主义,如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而反对寡妇再嫁等等,却使他们的良好愿望落空。宋明理学在解决理欲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错误和危害,就是在从印度传来并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佛教禁欲主义的刺激下,片面总结传统学术的寡欲、无欲思想而形成的运思方向上的根本性偏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4
人人必读:程朱理学的极端误导

由是儒者皆不敢言因果,亦不敢教人努力为善,以彼常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即是自私自利为训故也。

夫无所为而为善,实为为善之极则,乃圣人分上事,何可以此教普通人。若教普通人,则是阻人为善,导人为不善矣。

然圣人虽能无所为而为善,圣人亦尝有所为,非完全无所为也。

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是平生有所为也。

曾子平日以三事自省,及至临终,方曰,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是始终有所为也。

颜渊问仁,夫子告以克己复礼。及问其目,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两答皆有所为,非无所为也。

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皆深有所为也。

宋儒唱高调,欲以自鸣其高,而不知适与圣人循循善诱之道相反。其自误误人,以及天下后世也,大矣。

因为程朱这些人的误导,导致后世儒者都不敢说因果的道理,也不敢教人努力行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还有一个极端错误的训言: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即是自私自利。

要知道,无所为而为善,这个属于行善的极致目标,属于圣人的身份才能做到的事情,怎么能用这个标准来苛求普通人呢?如果你用这个标准来苛求普通人,那就是阻碍他人发心向善,这是引导别人做不善的事情啊。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劝人向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如果你整天唱高调子,用不切实际的要求去苛求初学者,这只能说你不懂观机逗教,因果自负。

比如经常有人问:学佛是不是必须吃素才能学佛,必须持戒才能归依三宝?

对于初学者,吃素并不是学佛的必要条件,你可以边吃肉边学佛,等你学到一定程度,你自然而然就不想吃肉了。

如果你说学佛必须要吃素,那很多人就对学佛敬而远之了,说学佛太难了,要吃素啊,我做不到,干脆不学了。

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这个标准太高,理学家用这个高调子来苛求普通人,于是很多人都变成虚伪的道学先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是丑陋不堪。

在佛教当中,对于初学者,我们对于他们大大小小的善行,都应当随喜赞叹,哪怕并不纯净,哪怕只有细如微尘的善心,我们都可以随喜赞叹。而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

对待自己,随着你修行日久功深,你就可以逐渐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学习如何避免三十三种不净布施,学习三轮体空的道理,学习逐渐绝四相,学习逐渐无所住而生其心。

理学家扯个虎皮冒充高明,其实犯了一个我们常说的大忌: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即便是圣人,虽然他们能够无所为而行善,但是圣人也曾经有所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为啊。

比如蘧伯玉二十岁的时候,能够发现自己前十九年的过失,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能够发现前四十九年的过失,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却发现做不到,这就是一生都有所为啊。

曾子每天用三件事来自省,也就是常说的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等到临命终时,这才松一口气,说:《诗经》说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可以不用这样了。

这就是从始至终都有所为啊。

颜渊问仁,孔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克服自己内心不合理的私欲,让自己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仪。这样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颜渊又问目,前面说的是纲领,目的意思就是细则,于是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两个回答,都是有为,并不是无为。

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这个也是前面所说的见先哲于羹墙的典故,估计孔子也有这样的情形。

孔子这样孜孜不倦的求仁,年过七十的时候,还希望老天爷再给几年时间,能够用来深入学习《易经》,避免大的过失,这些都是深深地有所为啊。

宋儒这些人唱高调子,希望用这个来标榜自己的高明,却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与圣人循循善诱的教法恰恰相反啊。

宋明理学的自误误人,遗祸天下后世,后果非常严重啊。

出自:

《印光法师文钞》四卷、

续编《文钞》二卷、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