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赏析

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注释、翻译、赏析,要详细

矛盾重重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2010-11-24 23:55:14)
标签: 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稼轩词文化 分类: 读辛弃疾词札记
水调歌头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这阙词让我琢磨了好久,查了很多的资料。因为我非常想了解: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地点、送别什么人。

词的内容并不难懂,“落日古城角”是时间和地点;“把酒劝君留”是事件。“长安路远”,物理空间上来说是去帝国的中心、心理空间上说是去帝王的心。以此为领:从上阙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欲上青天览明月”的李白,到下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投笔封侯千里乞归的班超……都是“劝君留”的凿凿证据(都没有好的结局)。尾句王粲幕府于刘表时所作的登楼赋,将自古英雄多寂寞缓缓诉出。高楼远眺令场景回转到首句,郁郁之情却随目光悠悠宕开。

然而,令我难解的是,这首词是出自辛弃疾笔下。不论是之前细读过的、还是大概知道的词,我印象中的辛弃疾是应该有“转折”的那一笔。可是,“长安路远还劝君留”一气而下,包括过片的“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都是将此意递进了一层。“落日古城角”一个朝代也正临近日暮,更有点滴血残阳的意思。

我查不到这阙词是辛帅为谁而做。1173年冬他从滁州调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个职位是类似幕府的官员。他没有立刻去南京,而是以“筋骸之疚退居闾里”,在获知叶衡“除知建康府”后1174年1-2月间到任。也许,只是也许,是这期间写给自己的。南归10年深感“长安路远”,所以留下了和他的性格这样矛盾的一阙词。

不觉中又在词意中沉溺许久。还是一贯的想法,虽然体会内容美是重要方面,但是每种艺术形式都会具有不同的形式美,应当用心体会和研究,才能够完整的欣赏作品。今天在读这首词时,主要是学习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的第三讲“选调和选韵”。

初读这首词,并不需深思内容,即感受到与以往所读辛词截然不同的隐隐幽怨。查阅《水调歌头》的词牌和选韵,就明白这感受的由来也是词人精心安排。

《水调歌头》源自于隋炀帝和著名的大运河。水调歌是为这个修建之凄惨可比长城的大工程而作,所以“声韵悲切”。《水调歌头》为其中被流传的一部分或者是其首段。

前后片各四平韵,以仄仄-仄平平为主要基调。因为根基浅,我很难体会到古代的声调美,只是感觉仄声抒发起来较痛快有力、平声徐缓悠长。连着3个仄声后被2个平声压住,有种欲吐不畅的感觉。词人选的韵也是幽怨的尤侯韵。

内容安排上也仿佛与大运河有点关联,当时的运河是从洛阳到杭州,中间经过瓜州(我有些搞不清楚)。苏秦是洛阳人、班超葬在洛阳。李白与杜甫在天宝三年(744)的春夏之交,相遇于洛阳。李白是遭遇谗毁,由长安被赐金放回,时年四十四岁。杜甫是“忤下考功第”后的第十年,时年三十三岁(摘自《李白与杜甫诗歌往来·郭沫若》)。我不知道王粲跟洛阳有没有关系,他是山东邹城人,现来看是辛弃疾老乡,不知道按宋朝行政区划是不是。从刘表到曹操,他一生都是幕僚。辛弃疾闾居在哪儿不详,这期间有一首周孚的送别他的诗地点是京口,“京口瓜州一水间”相去应该不远。

正如龙榆生先生所讲,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时的确是非常讲究的。同时,随着作品的流传词人的思想也变得可以琢磨。经过矛盾之后,叶衡的调任也许是转折性事件。但是,在这首辛词中流露出的“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之矛盾,也许是他一生喜爱陶渊明的端倪,那正是还有一大堆的废话要慢慢地说。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b6c070100n3t3.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