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中不合时宜是什么意思?

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什么是一肚子的 不合时宜?

要理解苏轼的“不合时宜”,就要理解什么是“合时宜”。
“合时宜”,就是会讨个巧儿,卖个乖,结合具体的社会条件,灵活地顺应大多数人的意思,对上面的政策要巧妙地阳奉阴违,对下面的小动作要抓大放小,得过且过。这是“合时宜”。
苏轼是个大儒,他不想这样糊涂,他总要把事情想明白了,按照最正确的去做,有时候就免不了不合群,好处他捞不到,危险他避不开。苏轼在政治舞台上的几次失意,确实是因为如此。他总是坚持自己的政见,而在政治斗争中被强大的政敌所打击。所以王朝云说苏轼是“不合时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1
翻阅有关史料,可知,北宋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神宗皇帝的支持,而苏轼却站出来反对,弄得自己仕途坎坷.神宗皇帝死后,主朝政的高太后反对新法,于是闲居洛阳十五年的旧派领袖司马光重掌大权.苏轼也被重新启用.一个人被排挤得太久一旦走出逆境,难免意气用事,将原则是非之争变为快意恩仇之举,司马光也在所难免.隐退岁月里,他虽然主持编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但始终对新法耿耿于怀.上台之后,不顾三七二十一严令全国立即废除新法.

不料这时苏轼又站出来发表不同意见,他人为司马光只看到新法之害,没看到新法之利,甚至新法里的雇役法就比原来的差役法好,应当做些改良,调整的工作,不应将新法全盘否定.引得司马光勃然大怒:"是何奸邪阻扰罢废新法!"

苏轼并不退缩,据理力争:过去韩琦将陕西义勇刺字为兵,您当时是谏官,争之甚力,弄得韩公不高兴您也不管.我苏轼过去听您详细讲过,岂有您今日做了宰相,就不允许我把话讲完呢?苏轼回到家里还忿忿地嘲弄司马光的固执:司马牛,司马牛!

新派人物当道,大家道不同,不相谋,苏轼混得差些也说得过去.到司马光上台,大家原本政见就一致,一直同进共退.而且司马光很欣赏苏轼的才华,苏轼也敬重司马光这位对中国史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和战友.这样的环境,对宦海中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就等着升官吧.但苏轼偏偏不合时宜站出来臧否新法,不是自讨没趣吗?
第2个回答  2013-11-21
不合时宜是指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不会曲意奉承。
第3个回答  2013-11-21
终究是读书人,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书生意气到底得罪了肚腩肥厚的贵 戚权要,数封弹劾,一堆诽谤,锒铛入狱。天堂到地狱...
第4个回答  2013-11-21
东坡的一生有大起,也有大落.十九岁文章享誉天下,拥有社会地位,荣华富贵,不灭才情,又受到欧阳修的赞誉.然而,乌台诗案下放黄州,甚至一贬再贬.情投意合的王闰,王弗先后离他而去.喜的是朝云识君意,也算是上天对东坡先生的眷顾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