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观到底是什么??????

如题所述

【般若.莲花】

相无定相,法无定法,相法相生相伴…相却由心生,用法却破自己的的相,让我想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太多的相由以为聪明而生,太多的法聪明的以为有了法。却相生相伴成了相生相克。这就是自己的矛盾对立了自己。看似不简单,确似

当惊喜是相时,我们以为又看透了什么,领悟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我们的法显得比较愚蠢了,再也不用法去破我们看到的相了。安于愚蠢的以为,自予的惊喜。
成长,经历,苦和甜,痛与快乐并存时…
当愚蠢是相时,我们困于自己感受到的状态无法突破,突然有了一个法可以破解,惊喜又成了法。乐于惊喜的以为,其为愚蠢。
如此循环,无间无尽无绝与觉…
如同法和相,愚蠢和惊喜,犹如左手的盾右手的矛,都在不断强壮,不断锋刃。最后还是不知矛有多尖锐,盾有多强御…

坚持也许是道,不特指任何宗教,但道是信仰,宇宙规律。
有道后的法,一定为正法。无道之法,以为有法可破一切相给予的以为和解决,其实是自己举起的屠刀,最终砍向自己…
我们利用了忠孝礼义仁智信去当自己的法运用自如,贴了一堆标签,最后被其法反噬。
有道后的这一切,那就是用法有道,智慧如法,法即有相,法生随相。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相如我们期愿,自然生之。
惊喜和愚蠢也不过为成相前的正法坚持过客罢了…

古代社会的发展,文化以形而上学来用学派哲学来改变人们的精神文明,如同蚂蚁或蜜蜂的社会。从而学派与宗教结合成为主观引领客观普及的教派。但在形而下的西方哲学普及以后,社会的变革不在以封建思想来进行方法论来引领民众,

关于论心来学推演。
第一章:宇宙的智慧
人类历史的历程,聚集了数万年的智慧积累,在不断形而上学中建立了一定的哲学观,纬度观,宇宙观…如同维度的渗透,往更高的维度层次去突破,把无数臆想成为现实,从而在自然科学的进程中不断突破和实现。所有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有了思想,在思想的意识进程中去不断的前进和发展,用理论和实践通过自然科学来进一步的去提升维度意识和认知,达到现实意义。
如同原始智人意识中的神,就是后来拥有了文明的人类,封建社会意识中的神,就是拥有现代文明的我们,我们的意识中神,是突破了三维天花板的某种高纬载体能量的东西…
所以古人的形而上的哲学观是在生存中推断和用臆想来结合去探索世界。到了近代世界的文明,形而上学的历史经历了太多的历史岁月,具体意义是一种静止没有突破的价值观,但是形而上却奠定了人类更好的用行而下学的科学价值观,辩证和创造,达到唯心价值的期盼。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式去推断和想象。
在这里要阐述以上的理论要从宇宙维度说起。宇宙据算有十一维状态。这里的十一纬是公式推算出来的验证,这只是认知范围的一种可意识理论,维度越高,智慧就会越高。我想宇宙的智慧,存在的价值也许只可以用般若两字来形容。这是我们人类无法企及的智慧。

所有空间只是重叠在任何维度的一种意识映射,于大乘经典心经里说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我们以为的并不是存在的,但我们以为的它又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可以推断出空间所有维度是折叠和重合的。
只是我们以为的意识和感触,我们以眼耳舌鼻声意为三维人类基础在感知,在意识有形的一切,创造了我们所需的一切。
在蚂蚁的意识是只有面的空间

空即是色,色及时空,从色相的认知从形而上学中建立了主观以为,再由形而下学来建立科学,用三维空间有形的物质转变为我们的色声香味触法所感知的一切和喜好。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是宇宙各维度重叠的一部分的以为

,心经里说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宇宙的状态,是宇宙的能量守恒法则。只是在物质运动的中不断的在转换载体的色的形式,最终回归到既是空的恒定状态。

一,色。就是指物质。是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就叫色蕴。色蕴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
色蕴又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属性,相当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有物质现象都是由这四大和合而生的现象。平常我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是说的这四大,也就是《心经》上“色即是空”的意思。
二,受。接纳,感受。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一切人、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和感受,包括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我们的意根引起,有忧有喜,这都属于受。

三,想。想法,念头。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我们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想法,就是想。对世间各种善恶美丑,我们产生的各种想法和认识,就是想。

四,行。行动,造作。在我们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后,就会付诸于行动,去造作善业、恶业,还有无记业,这是行,因为是由心所驱使行动的,所以也叫心所生法,简称心所。
五,识。意识。一是我们对诸法产生的想法,即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二是执着有个“我”存在的心识;三是能够感觉、知觉外界环境的心,也是识。

五蕴也叫“五阴”、“五众”。阴是障蔽,五阴的意思是这五阴能够障蔽我们的真如自性和智慧,令我们生起烦恼、执着;五众的意思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

第二章:我们的相法呼应
第三章:我们活着
第四章:我们存在
人类的智慧。当下

首先,“色”就是五蕴,就是受、想、行、识,指的是现象,我们的身体、自然界的种种事相,以及森罗万象的种种色法。“空”,并不是无,指的是诸法实相的本性,万事万物的本质,宇宙的本源。
第一句“色不异空”。这句话是对大乘菩萨来说的,所以我们很难理解,这是从事物的缘起出发,也就是从最根本的道理上讲的,缘起的种种色法,一切现象,都是从空性里面衍生出来的。没有空性就没有缘起,没有缘起,就没有我们看到接触到的一切现象,也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是由空的本性变化出来的,色法就是空,色法和空性是一件事情,是一体的两面,没有差异,所以说“色不异空”。

第二句“色即是空”。这句话是对凡夫说的,所以就稍微容易理解一点。它是从事相上看起,进一步看到它的本体,它的空性。佛经里经常拿梦做比喻,说我们接触的一切境界都是“梦幻泡影”,古德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有的境界就好像我们做梦一般,在梦中的时候,觉得一切环境、人事物都是真实的,真真切切的能感觉到,但是到梦醒的时候,发现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的,所有的梦境都是由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我们人生其实就好像是在做一场轮回大梦,在迷惑的时候,我们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如果我们觉悟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自己的心念变现出来的,跟我们平常做梦醒后的感觉是一样的,这就是“色即是空”。

佛教中经常讲“真空妙有”,真空就是性空,妙有就是现的色相。自性真空却又不空,因为它能随缘现象;说它有吧,它又是真的是空,什么都没有。空和有是一件事情,如果非要把空和有分开看,那就大错特错了。“真空”就在“妙有”里面,“妙有”就在“真空”之中,“真空”是体,“妙有”是相,所以说“妙有”。我们可以拿电视剧屏幕比喻这个自性,这个屏幕是空的吧,但是打开开关,就能看电视,里面什么都有;你说它有吧,你把它关了,它其实什么都没有,都是假的。你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我们凡夫就是因为认识不到色的空性,所以才执着于五欲六尘,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存在,才会对财色名利有一种贪恋执着,得到了就欣喜若狂,得不到了就心情沮丧,这就是迷惑颠倒,一生忙忙碌碌,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我们能像观自在菩萨一样,也能“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万事万物的空性,就具备了世出世间的般若智慧。

能明白“色即是空”,认识到诸法的空性,即使不能证悟,心量也会变大,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就不会那么计较了,何必那么执着呢?毕竟所有的遭遇、境界都是自己心念变现出来的。那就不管了吗?这当然不行,那就要反观我们的自心了,看看自己发的都是什么心念,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佛经上讲“反闻闻自性”,就是这个意思。末学理解的也不是很好,大家可以在下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

关于命运
我们不期待明天,我们在组建未来
运气是争取大概率事件

人生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关乎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人类的进步在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同时人类的一切恐惧也来源于对未知的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了解也就
运气是个大概率的问题

自律就是最大的消业障

佛教是高纬状态的诠释,不单论人类的载体,更加把生命的载体变成能量守恒的状态,在诠释了能量此消彼长的六道的不同形式的存在,又把生命能量修习到无载体和宇宙融入在一起的能量状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传输的理念也就是最终如何修生死,和种下的最初的种子,也就是讲因果。
道家包含了道教,也就是道家修的是我们人活着的状态,如何和所有万物的有效链接,和生存平衡的状态。道教把道家更加形而下学的去组成活着的真正平衡的方式。
所以道家在当下道也就是人道是最高级的,佛教在能量形式的存在中更加高维。
但是一切低纬状态都是高纬的映射,如人生病医治的是道教,让你不去生病的预防是佛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