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表达了什么情感??

想问下引用此话的人的心态~~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体现来作者豁达的心态
如果要诠释这一句都话 那就必须联系上下文 从这一段来看 应该说点题的主旨

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30
这是苏轼游赤壁的一首诗,写的是景物让其听到,看到都是种至高享受,不用花钱的享受,想多少就多少。
如果用在女人身上也同理。用在欣赏艺术上也同理。整一个自得其乐的心思。如果某人给你说估计是想表达对女人或者景色艺术的赞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28
心中应是无波澜起伏,豁然坦荡很知足。
相似回答